美文网首页华藏佛学世界居士林净宗学会
学佛笔记:“止观”——“一门深入,至诚感通”

学佛笔记:“止观”——“一门深入,至诚感通”

作者: 沙门的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18-01-14 10:08 被阅读4次

  “一门深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

      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哪一个法门,你修学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方法、秘诀——“一门深入”。

      一门深入是止,止的什么?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你就止了。我的功夫用在一门上,这一门里面就有观,放下万缘是止,所以一门深入是止观双运。

      一门深入,怎样才能够契入境界?就是说,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修学?“至诚感通”——至诚是因,感通是果。换句话说,必须用真诚的心一门深入,你才能够开悟,才能够证果,感通就是指开悟、证果。

  感通的样子是什么?什么时候我们才晓得这是感通?通是通达,世出世间法不学就通达了,那就是感通的样子。这个地方也是有层次的,所谓是有小悟、有大悟、有彻悟。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小的感通;“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大的感通。由此可知,感通能力的大小,与你的诚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的。

      诚敬从什么地方看?

      从十善业道上看;果然断十恶、行十善,你才是至诚。

      如果说是“我修行用至诚心了,我心里头杀、盗、淫的念头没断,处事待人接物还有妄语、还有两舌”,你一丝毫的诚意都没有。

      至诚从哪里看?

      十善业看;你真修十善,真的断十恶,这是你的至诚心发现了。功夫浅深,那就看你断恶修善的成绩——果然在一切人事物里面,以十善为标准,十恶念决定不生。

      静止的时候,怎么用止观?止的时候一念不生,观的时候万善相随,起心动念纯善对人、对事、对物,这个时候距离感通就不远了。最粗浅的一个现象,三藏十二部经摆在你面前,你没有障碍、你都通达,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无量义,你讲一辈子,佛经里头一句话你都讲不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分量有多大?菩萨告诉我们,有十个大千世界微尘偈。我们知道,佛法计算分量多寡是用偈做单位,不像中国,中国是用字,《道德经》五千言,这分量多少?五千字,是用字来做单位的。印度人是用偈,偈是什么?四句,用四句做一个单位,这四句长短不一定;偈诵里头四句是一首偈,长行四句也叫一首偈,它是这么计算的。多少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所以我说一句经文你要细讲,你讲一辈子、你讲一百年都讲不完。说这个话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真正深入,一门深入,你就有这个能力。展开经卷还有很多障碍,你没有通,你没有入。“入”尚且没有,那个“深”就更谈不上。深入!所以,佛法修行的秘诀是“一门深入”。佛法像个圆球,球它有个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就像在这个球的面上;任何一点,那就是一个法门,任何一点都通达圆心,只要到达圆心,全部通达,没有到达圆心,不会通达,你还是一门,你不懂第二门,到达圆心全部都通达。

——本文内容依据净空法师相关讲座参学编纂

相关文章

  • 学佛笔记:“止观”——“一门深入,至诚感通”

    “一门深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 在大乘佛法里面无论哪一个法门,你修学要想成就,你一定要懂得这个方法、秘诀——...

  • 学佛笔记:“止观”

    “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这是我们在《楞严经》上读到的。“奢摩他”翻作“止”,“毘婆舍那”翻作“观”,“...

  • 无量寿佛

    礼佛一拜,罪灭沙河;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南无阿弥陀佛,音不准无妨,至诚则感通。

  • 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

    钟永圣老师曾说:“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意思是我们对待某事某物心意要真诚,一分真诚一分收获,十分真诚十分收获...

  • 《至诚感通》转发老同学李春荣微信

    净空老法师:《至诚感通》 ①· 当我们遇到灾难,要不要去念观音菩萨?生病,要不要去念药师佛?好像每个佛菩萨管一桩事...

  • (3组 A11)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

    钟永圣老师曾说:“至诚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意思是我们对待某事某物心意要真诚,一分真诚一分收获,十分真诚十分收获...

  • 从今天开始——2017年11月16日

    老法师说,学佛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句话其实说出了学习方法的实质,一门深入是指“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 定慧双修与基督教修行

    止观双修”即是通过“止”或“观”的具体宗教实践,从而体认佛理,把握佛法真精神,获得佛教慧解。佛教特别重视“止观”法...

  • Java面试必知:HashMap与Hashtable的源码浅析

    HashMap与Hashtable的源码浅析 学习一门技术就要把它学通,学的深入一点,Java中的集合类源码解析是...

  • 为何不能见如来(下)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四十八) 止观 经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南师讲,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佛笔记:“止观”——“一门深入,至诚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ck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