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个系列的缘起很简单。我当年考研结束、导师已确定的情况下,想抽空了解下自己未来的硕士生涯大概会怎么度过。然而,彼时我翻遍考研论坛,却很少见到相关帖子。最近得知自己之前认识的很多朋友都已经成功考上研,所以,趁着今天在办公室值班没事,和吧主商量,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和我第一次开讲座一样,这次也是很单纯的和大家分享下自己当年的经历而已,并不期待能帮助到你们什么或者让你们少走弯路之类的(当然,如果能的话这样最好)。
好了,闲话就说到这里。下面我们开始扯吧。
注:这篇文中某些观点可能对保研生不适用,所以请慎重阅读、谨慎操作。
——是为很烂的题记——
一、录取之后的四个月
首先恭喜各位今年的考研生被学校录取。看到你们松了一口气的样子,我想起了五年前我参加完复试之后的那段日子。在我早上上网查到自己已经被拟录取后,我连忙起床简单洗漱一下,连早饭都没吃就跑到院办公室,在我到之前已经有无数考生坐在会议室,等着去办公室确认拟录取信息,跟着便是填写调档函和快递单……
再然后,你的考研经历大致可以告一段落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你可以暂时和政治、英语,甚至是数学和专业课告别一段时间。当然,如果你还在上班或者还未大学毕业,该做的工作、该写的论文都是要继续弄下去的。若是辞职准备考研的话,此时你正好可以考虑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也可以抽空回家和父母聊聊人生、谈谈理想。当然,你要愿意的话,反正已经成人了,偶尔去酒吧或者小旅馆放纵一下也没什么……
和高考结束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的假期大约长达四个月。那么,如果我们想合理利用这四个月做点什么的话,我们具体可以做那些事情呢?
1、积极了解导师相关信息,提前和导师取得联系。
考研复试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和当时研究生会的师兄师姐见面。如果你能要到那些师兄师姐的手机号码或者其他联系方式,你便可以先和他们沟通,同时结合学校网站的资料,对自己所在院系都有哪些导师,这些导师目前在做什么项目等信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再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注意,起码要不反感,否则未来三年会很痛苦)选择。
当然,也有的学校(比如我所在的西华师范大学)是可以等开学再选择导师的。不过,你若是等到那个时候再来临时选择导师,或者开学之前过分执着于拜入某个具体的导师门下,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你会被分到一个没有任何项目,对学生也很少关系的导师门下;或者你会被分到一个自己并不曾了解其研究方向的导师门下等等。
我个人的建议是,起码在复试被录取之后,无论学校的导师分配制度具体如何,都应该做好两手准备:1、对你所报方向的所有导师有一个全面且细致的了解,知己知彼;2、积极和你心仪的导师至少通过电话、电邮或者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保持联络。
关于第一条,具体要做以下两件事:
其一,结合学校的招生简章以及知网、百度等信息,查阅导师近五年做的具体项目、取得成果等,以对导师的学术兴趣和未来的计划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二、在查阅这些信息的同时,把自己代入到那些项目和成果中去,多想想“如果让我来做这些项目,我会怎么做”,并整理成具体的文档(文档形式不限,开始可以是在白纸上的涂鸦,也可以是一些笔记类APP上的随写……无论是那种形式,到你参加到具体的项目之前最好形成一个你看得懂的东西)。
在你慢慢完成第一条任务的时候,你也可以和自己心仪的老师提前取得联系,谈下自己的情况,以及自己对研究生几年修习的大概想法。一般来说,即使老师再忙,平常再很少看电子邮件或者微信,也会给你回复,并给你推荐书、期刊、文章之类的东西。如果你能拿到这些东西,这几个月就有你忙的了。拿楼主来说,楼主硕士学的历史学,联系导师后,导师发了一堆他发表的论文,同时也推荐了一本史料目录给自己看。所以楼主那几个月断断续续的把那本当时觉得很枯燥的目录过了一遍,也把导师的论文翻了个大概。虽然不敢说自己当时做的这些和后来自己的研究有多大关系,但至少那几个月自己是找到了事情做的,不至于天天无聊打游戏。
2、补课:逻辑、学术写作、语言和专业基础
国内的研究生培养,我坦白说虽然不如欧美,但也不是一差到底。虽如此,但因为我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考试大多以识记为主,鲜见分析及批判性的课程。即便是理工科必修的数学和物理,说白了也是要我们记住那些题型,然后去套解法。这使得我们的批判性思维略逊于国外大学生。
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我们说的“逻辑学”。这个,我个人认为,咱们不是搞哲学或者逻辑学的研究生,所以没必要看那么高深的书籍,随便去图书馆四楼找一本自己顺眼的逻辑学教材或者读本,吃透那本书,把里面的精髓运用于自己的日常讨论即可。
其次是学术写作,推荐阅读《研究是一门艺术》、《怎样做好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
语言方面:除了英语之外,可以考虑是否学习第二外语。关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知乎上搜索相关回答来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专业基础:可以把自己大学本科时候,觉得没有吃透的专业课都重新过一遍。不一定看书,可以看课件、看视频。毕竟到了硕士的时候,授课老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讲课,更多的会布置任务让大家去完成了,第二节课来讨论。所以到了那个时候,有些专业课的知识点你掌握得不太好的话,会影响你后面完成那些任务。
3、动笔,一定要动笔写点什么
无论各位是不是马上要去实验室参与项目,或是准备和自己的对象一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四个月无论如何,也得写点什么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资料整理的汇编文档、略显生疏的读书笔记、表达含糊不清的实验设计报告等等。
这些东西,将来你读研之后,或许会发现你当时写的那些可能一辈子都没法用上,但通过这四个月的反复练习,你未来至少不会再觉得写论文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
4、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多运动,保持健康
这条其实应该放在第一的,毕竟我这几年听说过太多的研究生因为不注意身体被送去医院治疗而耽误了自己的学业。我自己也是因为研二阑尾炎发作,错过了一次和现任台湾“国史馆”馆长的近距离切磋学术的机会;现在想起来,这大概是我三年硕士生涯中最大的遗憾了吧。
至于怎么做,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的。贴吧里面也有很多健身的精品贴,有兴趣可以去翻出来看看。知乎和其他网站上也有相关介绍,自己去找吧,这里我就略去了。
关于作息和饮食的问题,不在于你早上六点起,晚上十二点睡;也不在于你天天食素或者食肉。而在于,你得形成自己的所谓“固定规律”,并且这个规律还不能耽误你的研究。由于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你们自己去慢慢探索吧。
关于运动,我只说两点:
不建议各位爱美的姑娘在操场上狂奔几公里。
不建议各位想增加自己吸引力的大兄弟去健身房办卡,然后每天来把每个器械干一遍。
5、积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可能这四个月是你最后能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四个月了。将来你读硕士做研究,和你以后走向具体的工作岗位做具体的工作,都不一定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了解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更别说建立自己在其他领域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了。
有人也许会问我,了解这些有什么用?
我的回答是,至少你可以获得比本专业同级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而这一点往往是你未来能否得到更好发展前景的基本保证。
孰是孰非,自己看着办吧。
嗯,打字打得差不多了。就这样收尾吧。各位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