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有些药企囤积药材发了大财,当然也有很多药企以及外行投资者因为囤积药材亏的血本无归。
以药材三七为例,很多中成药厂囤积三七总量达到了10万吨,库存够社会用3年,所以即便是连续3年不种植,原材料也不会缺。更有甚者,有人囤积量达到了自用量的10倍,当然这些数据只是坊间传言,或许是无风不起浪,也或许是越传越玄乎的夸张效应,但不能否认的一点就是,囤积三七的量史无前例,令人瞠目结舌。十年前广东一家上市公司大规模囤积三七,惊动了发改委,派出调查组检查“炒三七事件”。可如今这种现象已经相当普遍。

原本药企囤积自用原料,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决策,上个三七涨价周期,2008年不足百元,而后市价不断上涨,最高达到千元左右。最先囤积的这家药企受益颇丰,而后来跟风者不幸沦为高价三七的接盘侠,损失惨重。
三七属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生产周期长达3年以上,且产量受自然气候影响不稳定性很大,而在需求方面,三七是一些配方中不可或缺的配方,再加上保健品行业的发展,刚需明显。但逢欠收之年生产再度恢复又需要三年,而这三年当中价格必然上升,所以药企储备三七也是抗风险的需要。

三七的年需求量从2013年的八千吨增长到四年后的3万吨,甚至有人将三七比作枸杞子,因为枸杞子最初用量只有三千吨,到后来增长到20多万吨,从药用到药食两用,创造了一个产业,创造了一个神话。所以三七也成为投资者的投资对象。
枸杞子用量的持续增长必然带动其产量的增加,可以毫不夸张得说,枸杞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带动了一条产业链,其产地大西北宁夏,青海,内蒙数百万药农受益,成为了西北一个著名的脱贫致富的产业。我认为枸杞子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而三七价格大起大落,由价格大涨引发的疯狂扩种导致后期产量暴增,从而又导致价格暴跌,整条产业链一地鸡毛,也跟着遭殃。

全国几大药材市场从几百年前靠囤货发财的药商就有很多案例,近30年来更有不少传奇。1998年中药材公司大量收储黄连,党参等品种,这些战略性的符合行业健康发展规律的行为都属于利人利己的行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草果在2015年市场价格在40—45元之间摆动,然而大商人已经开始囤积,囤积量高达几千吨,恰逢当年冻灾发生,囤积者受益颇丰,但有贪心之人认为天机不可违,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加大了收储力度。据说当时囤货连价格都不侃,要多少给多少,中小散户货源都被一扫而空。据业内人士估计,大户库存可高达七千吨,价格被拉升到了180元,创下历史新高。
价格大起大落,有人欢喜有人忧,建立一个稳定可靠,供需平衡的市场机制已经成为燃眉之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