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定远、定远,从字面上意思来看,有平定、安定远方之意。这寄托了历代高居庙堂者们以及老百姓最朴素、最美好的愿景。
因为学识浅薄,我无法追溯到定远营更久远、更多的历史,只是从老辈们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些故事中感知到这座古城是仁慈、包容、善良的。

听到的最多的故事还是60年代,大量饥寒交加的人们历经艰难从甘肃民勤、宁夏等地跋涉到定远营。因为他们都听说,这个地方的人好、有饭吃、饿不死。在这样的意念支撑下,他们来了,定远营果然收留了他们、接纳了他们。在原居民的帮助支持下,他们在城外白手起家,繁衍生息,生命得到了保障,日子开始日渐红火了起来。

多少年来,蒙、汉、回、满、藏、土、鄂温克等多个民族在这里水乳交融,携手共同建设阿拉善这个大家园,至今他们仍然亲如一家、和谐相处,留下了很多动人的佳话。
上行下效,祖辈们勤劳好客、善良朴实的风尚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家和万事兴,来自五湖四海的商旅、游客等在与阿拉善人交往时有切身的体会,称赞连连,这让阿拉善人很是为之自豪的。

如今健在的老一辈们,对定远营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亲眼见证了这座古城的起起落落。尤其是50、60年代的人们,他们记事以来的很多记忆与定远营有关。
工作中,有幸认识了一位蒙古族前辈,现在他虽已退休,但精神矍铄、见识渊博、谈吐风趣。提及定远营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尤其说起自己少年时与小伙伴们在老城墙上玩耍、约架、打鸟等各种捣蛋,每天玩疯了忘了回家,被妈妈们喊着回家等好多故事时,我看到了他眼中绽发出的神彩与眷念,那是一种幸福的表情。
在历史的变迁中,定远营被破坏得七零八落,那段装满着他们童年、少年、青年梦的老城墙终不复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老城墙没能幸免于难。因为城墙土好,人们便在那股特殊的时代洪流下凿墙取土盖房,那段时期,好多人家盖起的新房用的就是这几百年的老城墙土。
又过了好多年,老平房换作了新楼房,那些城墙土真的尘归尘,土归土了!

如今,走在新建的定远营城墙上,可以看到一段至今还保留着的一截10米长的古城墙,土墙的上方垒砌着青灰色古砖,厚重而坚实,散发出的却是一种沉重与断裂的情感。每次看到这段被凿断了的城墙,心中祈愿这段历史不要重来。
好多70后的阿拉善人对定远营还有些粗浅的了解,80、90后的人对它便相当陌生了。直到2010年后,在古城逐步恢复修缮后,他们才开始慢慢接触它、了解它。
每当陶醉在定远营古城美景之下时,也在反思: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阿拉善人,应该对定远营的历史有一个系统的认知。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的传承。这些,不应似那些城墙土一样,被遗落遗忘在滚滚红尘中。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