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讨论早上起来孩子的管理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之前跟孩子的一些经历。
我从三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1.日常惯例,家里早上和晚上对于孩子的安排是否是固定的,有没有具体的事项,比如说几点到几点之间,我们就是做这个事情的,几点到几点之间,我们就是做另一个事情的,每天都是固定下来的,不会更改的,这样给予他一个安全感,知道自己什么时间会去做什么。我们家是采用清单打卡的方法,会列出来清单表,把我们共同需要做的事情都列一个计划表,是孩子参与一起制定,然后由孩子来看哪一项是在前还是在后,然后固定到每一个时间点上,具体细节到比如每天早上6:15闹钟会响起,6:25就是穿衣服的时间,6:40是早读时间,6:50是吃饭时间,7点是准备下楼,7:05是下楼。将它细节到具体化上,让孩子一目了然,知道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算是计划表列好了,也并不会一蹴而就的就去执行下来,但孩子会慢慢的在自己的心目中形成一个意识,每当这个点的时候,就是我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当他没有做到的时候或者拖拉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一下你看看现在几点了,我们现在这个时刻是应该做什么了呢?
第2个方面是时间意识。列计划表的时候会让孩子自己给这个惯例表预估时间,比如说你这一项事情洗脸刷牙,你大约需要几分钟把预估的时间写在后面,然后孩子去做,执行一周之后让他自己总结,看这个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再进行修改,时间的流失可以用一些小工具,比如沙漏啊,番茄倒计时钟,还有就是小米的那款人工智能语音播报。因为孩子小了,他对于时间的流失是没有概念的,不可能家长每时每刻在身边提醒他。当他很专注的做这些事情做到了的时候,就及时给予鼓励,肯定他的同时一定要问询他一件事情就是:你是如何做到的呢,让他去思考,并且自己总结出来我做了哪些事情,所以我得到了这个结果,最后将真正的执行时间写在那个预估时间的后面,形成一个对比。
第三方面是关于情绪管理。比起孩子,我觉得大人的情绪是更需要去关注的,晚上有没有休息好头一天有没有睡得早,早上是否能起得早,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事情,流出来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早上那个容易有起床气的孩子。当我们把自己的一切都整理好,有更多的孩子陪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磨蹭”的时候,孩子被关注到,他就不会一直去寻求关注。然后孩子的情绪是头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没有带着情绪入睡,他的睡眠时间是否能够达到标准值,早上起来的时候,从醒来到穿衣,我们家是有一个缓冲的时间的,在这个10分钟的时间里,我会和他做一些亲子的小游戏,一方面是把他的情绪调动起来,赶走那个起床气,一方面是给他一个关注让他有满足感,后面的惯例就会执行起来比较顺畅,因为他已经得到了满足,他就不会再去索取,但如果我们吝啬这10分钟,他可能会在这一整个早上里不断的向你索取他所需要的关注。
最后我总结到的是孩子从做不好到做好之间会有一个切换的过程,就像上面的一位妈妈说的,有时候做的很好,有时候不行,这是一个不稳定期,首先我们要看到他已经在进步的很多地方,要肯定他进步的地方,它不稳定期就说明还不够熟练,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过程的,这需要时间。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给予这个等待的时间,那么孩子以后对于学习上的事情可能也会认为我一下子学不会,我就是一直学不会了,我就会有烦躁感,会有想要放弃的这种想法。还有一点是不符合年龄的,期望会让大人和孩子都有压力,要审视一下自己的期望值是否符合他这个年龄段,再就是不具备意识之前,需要看看他是否具备了能力,他是否有做这些事情的能力呢,先去锻炼能力再培养意识。
以上是仅代表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分享给大家,希望会有些许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