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的记录和反思
这个题目很大,大到我驾驭不了,把它作为一个题目单独拿出来写。起源于12月5 号(也就是昨晚)在深圳南书房的一场讲座:“人的历史,世界的历史”高峰对话——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特别策划。事时和事后,都有很多的感想。我试图回忆和还原当时的所思所感,对人在世界的历史中的作用产生了新的认知。于是以“人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作为题目,把自己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瞬间,紧密地联结起来,看清楚自己,让来路和去路明辨可见。
作为平凡的个人,能和世界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在以前,简直匪夷所思。
我很早知道,马克思说过:一切社会科学都是历史学,是社会的来龙去脉。人是社会中人,人的活动留下来的印迹就是(常建华语)历史。我们都是历史的种子,历史漫漫长卷的发根之源。
所以人的历史,世界的历史,不分大小,历史是整合的产物!
昨晚七点到九点,两个小时,六位重量级教授,和一位教授主持人。
按照出场顺序分别是:(上半场)常建华、赵世瑜、陈峰(下半场)李伯重、郑振满、刘志伟。主持人是张小也。
两个小时要完成主持人串场、专家发言、上下半场换位、现场互动等,教授的发言就挤压到每人只剩15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每一位教授都努力从自己专长的领域解读人的历史是如何影响世界历史的内在逻辑。
言简意赅同时兼顾通俗易懂,很难!
常建华第一个发言,他从南书房引入。当年康熙设立南书房真正的意义不是为了设立军机处,不是为了加重中央集权,而是为了探寻文化。这是历史对当时的误解。他说,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留下来的印迹。编年体是历史,国别体是历史,纪传体也是历史。纪事本末体起来以后,梁启超开始研究国民,开创了现代史学。历史研究的是人、人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生活史。社会史如何反应人的历史?他举了一些例子:欧洲年鉴学派传统的蒙塔尤、最新出现的新体本新词“打工人”、清朝剃头匠事件,分析到人作为个体时都是好人,可为什么容易发生纠纷?往往是由于误解造成的。社会的本质需要互动,美好和悲催都是人真实的历史,世界历史最真实的一面。
常教授温吞吞地讲了这一段,用了很多的专有名词。鬼知道我当时是怎么准确把“蒙塔尤”这三个字记下来的,难道是似曾相识?不惊不艳的开场,我当时略感遗憾。
不过后面的互动环节,现场观众提问:现在的历史和学习历史的意义?为什么要学历史?他不带迟疑直接说:我研究历史几十年,也想搞清楚学习历史有什么好处。
哄堂大笑!
然后很智慧地补充:很重要!学历史可以得到参考性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用到,但一定会帮到你。
语迟而睿智。
坐在台上的唯一的女性像一束光,让人很难移开视线。如此钟灵毓秀如此知书优雅!问题搭桥轻松有趣又专业。她说,如果我的朋友圈同时出现在场的六位教授,就可以呼唤神龙了。现场一哄,乐得开怀。用词接近现代思维,是历史感和时代感集一身的智慧女人。
在介绍赵世瑜教授时说:他是很多历史教科书的主编,当代电视影剧的策划。特别后悔没有把当年的历史教科书留下来索要签名。又是现场一哄,实在巧妙。她提问:文艺作品中的王道霸道,民众史实该如何渗入?
赵世瑜的语声很沉稳,从南书房的话题引申过来:历史的南书房和现在的南书房(我这里理解的意思是指现场的南书房,也泛指某一类现象),由过去的封闭变成现在的开放,临街而开的门,夜话和白话都可以说,这就是历史的改变。
那谁在做了什么事情,让这些发生了改变呢?
他提到了顾颉刚将史学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的研究上,关注到老百姓口碑相传的历史。他对《孟姜女》故事的研究的方法至今仍在沿用。1924年的《吴歌甲集》,刘半农大为赞誉“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胡适说“是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给中国文学又开一新纪元。
孟姜女能传颂,是打动了人心最柔软的部位。说明我们的历史也有说“人话”的时候,人心是想通的,学历史是找到人心想通之处。
举例日本学者和浙江出版社一起走访老乡亲,从口述历史中还原历史真相。又举例演员潘虹的一篇文章回忆右派的父亲自杀,当年十岁的她去收尸的心理历程。
他说:这些“创伤记忆”,惨痛的历史,不幸福的时刻,就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是由人组成的。人和国家命运须臾不分,人与空间的连接就是历史。每个人如此记录,历史就全面,而且有了血肉。
正是他的这些话,让我对“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问题上的认知有了新的思路新的突破。
张小也教授在介绍陈峰教授时用了一个我不熟悉的说法:专精之精。并问:从历史冰冷的数据怎么看人的活动?
他先确立了一个概念:历史的界定,包含两个含义一是发生过的。二是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我们很难弄清真相,历史本身有其写史者的思想和倾向。国际民生就是经济和历史,数据能反应国家财力机构如何支配钱的入和出,也反应出当时的历史。
以清朝为例,钱从社会中流入中央、皇室、地方,流出比例大概军费70%,官员工资20%,工水利10%。清朝前期根本没有公共财政支出这块,反而是后期有了公告财政支出。
清朝的盐商一年有一千万两白银的收入,清政府的年收入也只有四千万两,普通的县官月收入45两白银。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税收低以及垄断性经营有关。垄断集团把报效给宫廷、官员,这些不合理的财政数据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俗话说:高薪不一定养廉,低薪一定养败。
触目惊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