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中职老师,职业生涯中经常需要面对一个问题,是学生持续的对学校教育无所谓的态度。
如果你时常上网,你会发现网络时常弥漫着一股很奇怪的情绪——反学校教育。许多人大张旗鼓认定学校教育就是压抑学生的天性,剥夺学生的创造力,过重的课业压抑学生天性,甚至引发学生心理问题。此起彼伏的社会新闻,如校园暴力事件,学生自杀事件,使学校教育的活动范围越发被规范化。
讽刺的是,与此相对的是,许多家长冲破脑送孩子上早教班,耗费巨资购买学区房,前仆后继的努力只为让他们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你和他们探讨学习无用论?他们只会哼哧一笑,笑的是你的天真。
打开本科教材,《教育学原理》的第一章,教育功能的定义,狭义的定义是,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施加的影响。
而广义的定义是,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与政治,经济等子系统,共同在社会运行中所起功能。
教育从来不单纯,它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的最好方式。换言之,接受教育是一个人最快适应社会的最好方法。
学校教育是什么?小学的品德课告诉我们要爱国护国,诚实守信,善待他人。中学在学生看来的烦叨叨的文言古文告诉你,何谓君子,何谓立身之本。高中让你痛苦不堪的函数几何,训练的是让你受益终生的逻辑思维。
我每年在新生课堂的第一堂课都会重复一句话,在中职读书是在还初中课堂欠下的不听课的债(大部分学生读中职是因为考不上高中),如若继续不努力,未来人生这笔债还是要继续还。
我上文案课,不厌其烦的告诉我的学员,请用大白话写出别人能看懂的文字。请书写文章之前理清自己的逻辑结构。请运用聪明才智去理解事物背后真正的逻辑。
万事万物,存在即有其合理性,背后必定有逻辑。理解才能明白,明白才能接受。
在我在看来,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是前人用他数十年的经验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适应这个社会,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因为我喜欢接受不同的观点,观察他人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如果一个人连独立思维的能力都欠缺,那Ta永远只能接受别人灌输给Ta的观点。
更让人恐慌,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是由七大姑八大姨的观点构成,可能是从良莠不齐的电视剧获得,更可能是由生存环境截然不同的父母辈的既定思维决定的。
人生路从来缤纷多彩,可当一个人放弃接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终生教育资源机会的权利时,TA已经亲手砍断了最富有可能性的道路。
无知不是幸福,无知一词,不过是用来自我安慰的对残酷世界的妥协。
真的幸福?您且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