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偏误--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
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思维错误又名史学家错误。
举个例子
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的事件。这座军事基地是不是应该疏散呢?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自然应该疏散。因为有大量线索说明,日本即将对其进行袭击。不过这些线索是事后回顾时才显得这么清晰。在当时的1941年,存在无数自相矛盾的线索。有的说明要袭击,有的说明不会袭击。要判断决定(是否疏散)的好坏,必须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过滤掉我们事后知道的一切信息(尤其是珍珠港果真遭到了袭击的事实)。
与此有关的另一个谬误是幸存者偏差。举个例子
读书无用论
如今很多人在说,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照样挣大钱,而好多用功读书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并且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学没有用处”,“读书无用”的结论。
这些其实只是个例,因为基数太大,所以看起来有很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径,可以算出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左右 。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
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而对于低学历者,普通人往往只关注成功者,忽视了广大学历低又没成功的人。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才产生「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结论。
知乎上有这个么一个问题:
人们学习历史,可相似的事情却在不停地发生,以史为鉴,人们做得到吗?
原因就在于
以史为鉴,了解了处境,有的过去的问题能够避免,有的还是无力回天。有的人以史为鉴,受益了。有的人没有以史为鉴,犯下了和历史上一样的错误。那么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我们看到最显著的是什么?是那些犯下了与历史上一样错误的人。说着“以史为鉴没有用”这句话的人,可以历数那些犯下与历史上类似错误的案例。但是那些以史为鉴,回避了错误的案例,却淹没在茫茫史料之中,往往无人知晓。
总而言之,即使结果是正确的,也不代表推理就是正确的!
46|「结果偏误」与「幸存者偏差」 - 简书
幸存者偏差_百度百科
人们学习历史,可相似的事情却在不停地发生,以史为鉴,人们做得到吗? - 知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