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爷抬起头来,放下手中的炉钎子,然后缓慢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高远
1988年,我放寒假,从唐山回老家保定容城,这是我第二次出远门。第一次是从容城去唐山上学。
农村来的孩子,对乘车不熟悉,那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发达而优秀的交通。
我买的是从唐山到保定的火车票,票没买好,到达保定时,天逐渐黑下来了。于是只能找了一个小旅店住宿。
同屋的,有一位大爷,70多岁了,苍老平静,岁月在他的脸上刻画出一道道沟痕。他没有什么行李,只随身带了一个棉布做的包。
晚饭时间,大爷打开布包,拿出带把的搪瓷盆,又取出馒头,把盆加了水,放在屋里取暖用的烧煤炉子上,等水开了,掰开馒头放到水里。这就是他的晚饭了。
我吃的也简单,就几块面包吧。
这里是我们不熟悉的地方,那时,人们都很贫穷,手头没多少钱,没有人出去逛街,当时还是计划经济。
慈祥和蔼的大爷,做自己那简单的晚饭时,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命运的交错,使我和大爷相遇。当时我想,这是我和老人家难得的遇见,也许多年以后,再也不会相遇,各自回归自己的生命行程。
看着平静面容的大爷,我几次想张口,又在内心反复默念了几次,才开始跟大爷说说话,互相了解一下基本的情况。开始聊天,是从简单的、能接受的、不冒犯的提问开始的。老人家话语缓慢,不急不躁,沉稳持重。
我刚入学半年,好多事情知之甚少,有时就是一片迷茫。
感受到长者的和蔼可亲,我又开口问道:“大爷,您说,人这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小旅馆的煤炉子,在大爷的操持下,炉火很旺,散发出温暖的热浪。我们围在炉子旁,轻轻的低语,慢慢地述说。
一老一少,一屋一炉。
大爷想了很久,好几分钟,我就在他旁边,默默地等待,静静地期待。
过了一会儿,大爷抬起头来,放下手中的炉钎子,然后缓慢地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之后,他就没有再添加什么其他的言辞,只有这句话了。
我用心的记下,先接受,再思考。
多么以后,我还能清晰地记起老人家的这句话,也在此后的生活工作中,慢慢理解和实践这句平凡而深刻的话语。
岁月匆匆,许多人也许会走遍大江南北,去旅游,去出差,从而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人与事,由此而萌发的感触与思维,随着身边的环境而不断变化,丰富了人生的内涵。
许多人,其实都是擦肩而过的,我们这一生,认识不了多少人了的。你站在这里,或行走在那里,身边的人总在不停的变化,而使我们能够有所记忆的,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的,是那些与我们有过交往的人,即使只是几句短暂的交谈,几分钟深情地注视等等。
我之所以还记得起这位老人家,是因为他给我指明了一个人生颠扑不破道理,一个不可多得的经验。如果他没有说出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也就不会在32年后,还能记着他,还能在我有空闲时,把他的话写成文字。
我们每个人,都会逐渐老去,那么,多年的生活经历,慢慢形成人生的经验。
我们常常专注于看书的学习,这是直截了当获取知识与经验方法。只是,有时,我们也需要在可能的情况下,陪伴在年长的人身边,与他们聊天交谈,短暂的一段时间,也许我们就可能获得书籍之外的内容,对我们人生有帮助的经验。
虽然达不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也会丰富我们的内涵。
“山中无盛宴,闲坐听翁语”。如果你能达到山中,那里的饭菜与城市里可能有所不同。如果你能陪着年长的人们,听他们讲述那听起来遥远的故事,或许也是一次心灵之旅。
生命的传承,不只是繁衍后代,还有先人的经验与智慧。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手艺失传了。其中一些,被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譬如我小时候家里的纺车与手工织布机。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经济社会人们的各自需求与发展,年轻人不再喜欢。
历史,是需要记录的。多少年之后,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记录,我们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状况。
感谢那些与我们生命短暂相遇,给我们带来美好未来愿景的人们,感谢那些使我们的生命,有些从容与锐利的人。
那年,以至于现在及以后,当你看到这位老者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需要认识与思考的一个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