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在拼多多上买了一箱苹果,好划算啊!兴高采烈地打开,发现是那种水果店1块钱一斤促销的苹果。
这苹果不至于烂掉,但确实难以下咽。我挑出来几个好点的,剩下的扔了,然后卸载了拼多多。

两年后,拼多多大摇大摆地上市了。
两年间,我没有再用拼多多,只看到它铺天盖地的广告。我老妈倒是用了,东西一箱一箱地买,每次都要很久才能消耗完。不是因为东西多,而是因为东西质量太一般,消耗的积极性很低。
拼多多一上市,大众积压已久的怨气一下子喷了出来,脏兮兮的口水就像海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齐刷刷的都是围绕那几个关键词:Low逼、坑货、山寨、垃圾、假冒伪劣。

有人满怀悲悯地说,中国人其实并没有那么有钱,大学生的比例还是个位数,地摊货你不用大把人用。
这是事实,但这不能成为纵容假冒伪劣的借口。拼多多这个新物种能够长成,必然有适合它的成长环境。笼统地说,B端一推,C端一拉,这两个基本动作就给了拼多多发芽的机会。
B端推力:
1、商家有现成的:天猫淘宝升级,清理了数量巨大的小商家,它们被淘宝养大后沦为电商流民,转型太艰难,急需找到下一个落脚吃饭的地方,拼多多很合适啊。
2、小厂小贩也要吃饭:作为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除了给那些耳熟能详的大牌子做生产,必须有各种山寨货释放产能。产业升级催得越紧,厂家越要抓紧最后的关头捞一把或者大清仓,各种乱七八糟叫不出牌子的产品涌进拼多多,很合理嘛。
3、农民伯伯更要吃饭:拼多多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在乡村搜罗农产品(尤其是瓜果)起家的,这确实解决了很多老农们的销路问题,干部们也是很欢迎的。
4、开店太容易了:在拼多多不需要开店这回事,你只要考虑自己有没有货卖。把自己家种的水果发几张照片上去填一下价格,点几下就自动生成了店铺,几分钟就搞定了。发一个商品,送一个店铺,简单到变态,大伙加入进来的成本很低。
总的来说,供应链到零售,从红利到手段,一条大路畅通无阻。
C端拉力:
1、人群红利大:拼多多的人群大体有两类:一是在乎钱的人,要出不起钱,要么有钱也不愿意多出,因为拼多多实在便宜。二是不识货的人,他们对品牌、品质的判断能力有限,在不知道那些所谓的逼格、发烧是什么味道,也不知道消费升级、内容电商是什么鬼。这两类人有多大比例?去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逛一下就知道了。
2、选品选得尖:拼多多选的主力品类很刁钻,高频使用,单价低,比如卷纸。这些商品大多试错成本很低,下单都不用看详情页 ,很容易产生冲动性消费。
3、拼团拼得猛:以前的团购网站曾经很火,有所谓的千团大战。陌生人拼团都能炸得这么响,可想而知熟人拼团会有多疯狂。依附于微信环境的熟人拼团其实也算是一片荒地,大家单从新鲜感上就有兴趣试一试,就像当年刚推出的微信红包。既有熟人做背书,又便宜,试一下也无妨嘛。
记得下载了拼多多那段时间,每天送你3块5块的,轮番的利益刺激,总会让你忍不住瞅两眼。
虽然我知道拼多多的营销是技术驱动的, 但我总觉得拼多多的技术很懂人性,因此效率奇高,所到之处排山倒海。
把拼多多推上市的,除了它自身的技术、模式本身,旺盛的需求才是最大的引擎。在我们拼命地走高端路线的时候,廉价消费市场是不是一下子缺了一个大窟窿等着补上?对市场来说,拼多多的探针意义也许大于其本身价值,它让我们陷入沉思,是什么原因让3亿人都在不加思索地拼。

在大家都扎堆谈论消费升级、产品思维、知识付费、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时候,拼多多的出现,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连VIVO和VIVI都分不清楚,你还跟我谈区块链?
主席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席的话,得仔细推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