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也经常感觉自己读书没有章法,读完一本书过一阵就忘了里面到底讲了什么,就像走了个过场,书最后成为了书架里的书,你还是原来的你,没有什么变化,那么,秋叶老师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就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参考和指导。

知识介绍
很多人知道秋叶老师是PPT大神,但不知道他还是一个拆书大神,《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主要就是秋叶老师在“秋叶PPT”公众号上的拆书文章。
我用了一天时间读完,总结了秋叶老师的“两个能力、一个意识”,作为今后重点学习的方向,与大家分享。
1、思维迁移能力
每一篇拆书文章,秋叶老师都是先介绍要拆的是什么书、哪个观点(模型)、它主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据此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并使用之前介绍过的观点(模型)去描述和解释,最后,提出拆书建议,供读者继续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一种思维的迁移。

在拆解《史上最简单的问题解决手册》中“技术的周期循环模型”时,他建议读者把这个模型放在不同的宏观环境里思考——
有人说这个太难了,其实,难的是你的思维太局限。好用的逻辑框架往往也很好玩,你可以用这样的逻辑框架分析你的产品、你的员工、你的事业、你的能力,甚至你的爱情。
然后他为读者示范分析了“爱情的生命周期”。
在拆解“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时,我们看到,该分析法本身是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但是他建议读者把我们自己看做是一个公司,把自己的技能、时间、工作看成是产品,从而画出属于自己的波士顿矩阵。
然后他展示了自己画的“秋叶的书”和“秋叶的技能”两个波士顿矩阵。
在拆解《整理的艺术3》中关于会议记录的方法时,他说:“不仅仅是会议记录可以使用结构化记忆方式,读书笔记也可以。”
然后又晒出了2015年春节期间做的记录。
我们发现,秋叶老师不只停留在某个知识或模型上面就问题谈问题,他会把自己的思维投映到更广阔的现实领域中去,有时是结合其他知识去共同解读一个现象,有时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寻找更多运用场景,这种思维迁移能力正好对应着很多大牛反复提及的读书要点——活用。
正如他所说:
越是使用技能类的书,越需要和时间结合起来阅读。即便是一些理论性的书,也要主动结合现实来思考,这是最最重要的。
2、图形结构化表达能力
在“我是如何去啃硬书的”中,秋叶老师介绍了“图读法”,并提到了两种具体操作方法:a、画思维导图,b、做读书笔记PPT,其中后者是更高阶段的“图读法”。
紧接着,在关于如何做出好的读书笔记PPT的建议里,他说:“好的PPT必须能把书里面的思想用图形结构化显示出来,这才叫水平!”
读这本书时,你很容易就能领略到秋叶老师所说的“水平”。
从最表面上看,除了“序篇”和拆解几位人物的“创业方法论”两章由于内容原因,少有图形,其余每篇文章都有多幅图形,和文字的互补性做得非常好。
再者,每篇文章中的图形都与所要拆解的概念、模型,所要表达的思想,深度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正好体现了“结构化”,因为你要把一个概念、模型、思想的内涵在几副图形上体现出来,就不能单单是一些点线圆圈方框文字等的堆砌——做“搬运”,而是要有逻辑的联系——做“架构”。

然而,我们很多人其实很欠缺这种能力。
首先,你需要真正透彻理解了相应内容,也就是你要想明白;其次,即使想明白了,我们多数人还是习惯用文字或语言去表达,图形用的相对要少;再次,很多人又都是怕麻烦的,不愿在画图形上动脑筋费工夫;最后,图形结构化考验的是逻辑能力,而这方面很多人是不足的。
随着时间碎片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以简单、便利、省时间的方式接收信息,像图形、短视频这类形式已经在被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重视。
站在这个角度上,培养图形结构化表达的能力将为我们赢得未来。
3、思考框架意识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三句话,分别是:
快速获取信息
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三者的排列显示它们内在的联系,而前两者同时指向后者的箭头则表明后者才是最终目的。
从这一处我们就能够了解,秋叶大叔的这本书最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或者至少他最在意的是什么。
秋叶老师在反思他早年囫囵吞枣般读了500本书的经历时说:
如果一个人一开始没有扎扎实实读几本书形成思考框架,书读得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完全是浆糊,今天听这个人说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也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有自己的道理。
说实话,我目前还没有摆脱这种状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呢?

我总结出“一点两面”,“一点”就是读透,“两面”是“一点”的两面——
a、基础的东西你已经读透。秋叶老师在2000年系统阅读了信息管理系统领域的书和论文,并写了一系列文章,一轮下来,他基本明白了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业务流,什么是知识管理,从这些概念定义出发,再去理解现象,就等于有章可循,这就是一个思维的框架。
b、某个领域的经典思考框架你已经读透。2004年,秋叶老师开始系统了解项目管理领域知识,到2015年终于开窍,他最后的收获是:
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的关于某一领域框架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了今天做事的方法论底子了。
天才除外,一般我们的思考框架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把某一个领域经典的框架熟谙于心,就相当于为我们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提供了框架,所谓“框架的框架”。
建立了思考框架之后,任何信息对我们来说就没有碎片不碎片之分,只有有用和没用之分,有用的收纳进来,没用的就不去浪费时间。关于这一点李笑来曾有过表述,有兴趣可以搜来看看。
拓展思考
其实,以上提到的“两个能力一个意识”都是“工具”,它们本身并不是我们关注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必然是“通过工具想要实现的东西”,于是问题来了:我们想要实现的是什么?
像秋叶老师这样写拆书笔记,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输出”,在此之前,他经过了两个过程:输入和整合。
再回过头来看“思考框架意识”、“思维迁移能力”、“图形结构化表达能力”这三点,你会发现,这其实正对应着「输入—整合—输出」这个读书的完整过程。
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对应”,因为比如说“输出”,它所需的绝对不仅仅是“图形结构化表达能力”,还有其他。
就像维修一辆车,你需要一套工具,我们强调以上对应关系,其实是想说,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读书过程,我们便需要一套完整的能力和意识。

就像你不能幻想用一个扳手就可以解决维修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你也不能幻想凭借“思维框架意识”就可以成为某个领域高手,如果你不懂输入,不懂输出,等于“框架”里面空空荡荡,那这个“框架”能有什么用?
反过来看,输入—整合—输出你都在做,但没有对应的能力、意识,也势必会影响整体的效果。
但是别着急,也有好消息——习惯可以养成,能力、意识可以习得,只要坚持,你总会做得越来越好。
拆书建议
我现在慢慢觉得,对于致用类书籍,以抄目录,列提纲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对于我们提升某方面现实能力的帮助是有限的。
正如秋叶老师所说,最好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想象自己是一个“搅拌器”,可以把不同的内容重新组织,变成更容易吸收的“饮料”,化为自己身体需要的营养。

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搅拌器”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