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大多数人都会翻翻白眼,说:“还能影响什么?影响一辈子呗!穷二代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那如果起跑线一样呢?为什么有人长大过的好,有人过的糟糕呢?
没有追看热播的《都挺好》,只是有次在电视里看到一个片段,明玉遇到老蒙,推销英语课,老蒙问她努力赚钱做什么,她说出国留学,老蒙帮她算账,说到毕业的时候也赚不够,那怎么办。明玉说那就继续赚钱然后出国留学。老蒙继续帮她算。。。最后明玉也发现了自己计划的不靠谱,然后毛遂自荐,成了老蒙的徒弟。
明玉的生活环境逼着她自立,而且她其实做的很好也很拼,而出国留学,也是她看到过的和能了解到的最“成功”的结果,同时,也是她“反抗”母亲偏心的最好的武器。所以她非常想完成出国留学。也就是说,在理智上,她的认知天花板就到这里了,在情感上,她的心理需求也会让她不由自主的想“争一口气”。
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明玉没有遇到老蒙,她会一直努力赚这些“快钱”,毕业以后也是一样,好一点的结果是她终于赚够钱可以出国留学了,那么她会选择什么专业方向呢?她提前准备了吗?有时间有精力准备吗?
坏一些的结果,是工作和生活的重压越来越大,年龄也大了,最后留学就让位给爱情和婚姻,变成了明玉曾经的梦。
所以,明玉的例子,让我想到的是,父母影响孩子的,除了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怎样想?”
1.家长的思维天花板会潜移默化影响小孩的,固化思维、非黑即白、盲目乐观、懒得思考、愤世嫉俗。。。就算你告诉孩子:“你千万不可跟我一样?”也没有用,“言传身教”里面的身教其实比言传厉害的多。
更何况,控制欲强的父母,连孩子和自己想的不一样都会很不开心,想的不一样,ta才能不被限制不是吗?
2.家长给孩子挖个坑,然后孩子无法保持理智,只想填上它。这样说真是夸张了些,但是这些坑真会变成孩子的执念,严重的,会出现孩子去从事不喜欢的行业只为向父母证明自己,轻微的,会在孩子选择的时候,让ta倾向于有坑的选择。
那父母要怎么做?
首先,不要给自己的思维安上天花板,不要轻易鉴定孩子思维的高低,要鼓励开放式的、变化式的思维模式。因为孩子一般总比父母活的长,总要经历父母看不到的世界变化,ta如果一直跟你想的一样,那才需要担心吧。
其次,做好情绪管理,不要随便挖坑,父母有压力,需要建立自己的发泄渠道,对孩子,需要表现正常的高兴、失望、愤怒等反应,注意,是正常的,不是淡漠的,也不是过激的。这样,孩子才会形成正常的情绪判断和反应机制,以后走入社会,才能正常生活。而不会在需要理性判断的时候 被应激情绪统治,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最后,以上两点,是基于“父母把孩子当成独立、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而不是“你生下来就已经欠我的勒,你必须听我的”,或者“我好爱孩子,ta是我的,谁也不能夺走。”
题外话,成年人也不妨想一想,你现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没有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可以优化吗?
或者,有没有情绪上太想填坑,所以为了执念而选择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