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是有味道的,随着春节临近,鞭炮声渐浓,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福字,置办年货。稻香村的糕点和果脯是必备的,走亲访友都会带一些,老少皆宜都能吃。
对于孩子们来说,过节不仅意味着买新衣,更多时候可以吃到平时想吃又难得吃到的美食。因为这些菜做起来需要功夫,又有些繁缛,寻常人家平时少有功夫去做。只有在过节的时候,为了一桌上佳的年夜饭,从下午三四点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的忙活。
曾听父亲说,他们这一代人做年夜饭已经不像爷爷那辈儿那么讲究了,即便认真做了,做得也不够好吃地道。年夜饭应该先做哪道菜再做哪道菜,先上哪道菜再上哪道菜,这些都是有讲究的。做每道菜的工序都很严谨,有的盛菜装盘的动作都是有讲究的。父亲说很多规矩他都已然模糊不清了,只说老北京的年夜饭讲究“四四见底”,由四凉(炸饹馇、芥末墩儿、肉皮冻儿、花生米)、四热炒(红烧鲤鱼、葱烧海参、清炒虾仁儿、炒鱿鱼菜)、四肉菜(米粉肉、四喜丸子、红焖肘子、回锅肉)、四汤菜(烩三鲜、奶汤干丝、玉米全烩、八宝涮锅)等组成。
虽然孩子们都喜欢过节,对于节日的安排,孩子们几乎是没有自主权的。大人们往往将每一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间会带孩子们去白云观或厂甸庙会转转。通常大年初一会礼佛祈福,去的地方多是雍和宫和红螺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男雍和、女红螺”,但现在人们已不是那么讲究。
春节期间,相比红螺寺,还是去雍和宫的人多一些。不仅是礼佛,还有很多京外境外的游客特意来参观雍和宫法轮殿中的五百罗汉山、万福阁里的白檀木雕弥勒佛像、照佛楼里的金丝楠木佛龛这些木雕精品,还有万福阁大佛旁高3.9米的亿年海藻化石“凤尾香”这样的稀世珍品。
老北京过节时最可去的地方就是庙会。北京历史上有很多的庙会,地坛、厂甸、白云观、隆福寺、白塔寺、东岳等庙会,总是会吸引很多游客前往。尤其到了春节从初一开始,逛庙会的人极多,带着孩子的家长总是紧攥着孩子的手,生怕小孩走丢了。各庙会都活动丰富、特色不一,但很多有老北京情节的人,还是喜欢去白云观庙会。去那里逛一逛,已经成为过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体验更是怀念。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听着嘈杂的叫卖声,似乎遇到了儿时的自己,温暖在心头。

白云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侈丽瑰伟、玄风流衍、冠绝燕京。白云观庙会是老北京的传统庙会,正月里会有一些“会神仙”、“顺星”、“打金前眼”、“摸石猴”等活动,还有一些花会狮子、踩高跷、旱船表演。大多游客对“摸石猴”是很感兴趣的。白云观的观门呈拱形,门的内圈系以弧形石雕为主,石雕的左下方便是这石猴浮雕。传说人们摸了这石猴,可清心明目。由于游客的长期抚摸,这石猴已被摸得锃光瓦亮。
庙会上有很多小摊位,售卖着各种小玩意儿,有新鲜的有古旧的。不论是男女老少,总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还可以品尝到灌肠、酿皮、豆汁、卤煮、扒糕、老豆腐、艾窝窝等三十多种传统风味小吃,让人大饱口福。看到逛庙会的人们,总有一些手里托着碗或盘子,热气腾腾的从身边走过。手里拿着勺子或筷子,急不可待地吃着东西,不再注意自己的吃相,先尝到美味才是开心。

庙会内有很多孩童感兴趣的游乐项目,比如有很多玩套圈的,地上摆着各种诱人的小玩意儿招惹着孩子们玩。若不是有一定的技艺,通常很难将手里的圈扔到指定的位置。但是,这终归不重要,玩得人也就是图一乐儿。庙会上还有吹糖人的,总有很多孩子围着他们,在孩子睁大眼睛的注目下演绎着自己的传奇。他们通常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捏出小狗、兔子等各种小动物,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卖文玩字画、猜灯谜的很有趣,也总会围拢很多游客。
很多老北京人还喜欢逛东岳庙庙会,东岳庙建筑雄伟高大,气势非凡,尤其山门对面的“琉璃牌坊”堪称一绝。厂甸庙会亦是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看灯逐渐形成的,从乾隆年间规模就相当可观了。现在的厂甸庙会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
谈起老北京春节时可去可玩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正是这些古旧的,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特色风貌构筑起了老北京浓浓的年味儿情结,成为老北京人孩童时代永远温暖的回忆。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