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仔莫摸头,摸头眼泪流
——题记
1.
如果一座城市在经历百年风雨之后依然能够顽强地矗立,是否意味着它能够在风雨飘摇里前行无阻?
一座城市亦能见证着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成长与成熟,昔日的踽踽独行换来的是回顾一生的奋斗史,昔日的青葱已经成为往昔里最璀璨的过去,往事不该被遗忘,它是你前行的方向。
2.
电影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作为背景,以此作为引子,引出主角——布华泉,四十岁,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在圈子里混的风生水起、功成名就。
布华泉的生母因为被英军强奸而生下他,一场海啸,养母泉妈把他买回来的时候,襁褓里包着一只金戒指。他出生成长都在渔船里,俗称疍家人,有六个兄弟姐妹,每一个人的长相都与他不一样。因此,他落得一个诨号叫:“洋杂”别人经常讥笑他:“洋杂你为什么和我们长得不一样,是不是被海水泡坏了?我们像黑眼鱼,你就像鹦鹉鱼。”
对於自己的身世,布华泉有很多疑问。但双亲却总是避而不答,每次问到如此问题,便会挨得一顿打。只可惜他的小表妹总是童言无忌,却也收获到彼此的纯粹情感,最终却不尽人意地分离了。
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总是很紧张,二十一岁,布华泉才读一年级。虽然泉爸一直都跟他说读书没有用,但一次出海,遇上台风,泉爸便葬身大海。为此,泉妈一人抚养六个孩子,因为背负着债务,泉妈不得不把女儿送到别人家或是寄送到孤儿院来进行抚养,尽管不舍,但也要硬撑下去。为了抚养剩下的兄弟姊妹,布华泉打很多不同的工作,他所做的工作在外籍船行上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为维持生计,他和泉妈不得不妥协地向刁蛮的船东家借钱,直到有一次,他在朋友刘超力的介绍下去到东印度公司面试见工,要求填表,他只是很用力地写了两个字:识字。
从此他便开始了在东印度公司里挣扎的日子,一边做杂役、一边工作和读书。凭着努力和后天的努力,人生终于有所转变。阿泉在上升期间,认识了一位职业女性——FION,她确确切切在职场和上流社会里帮到阿泉不少忙。阿泉在事业里拼搏而忽略了家庭,地位带来的烦恼衍生出许多的问题,而他的结发妻子阿娣亦倍感内心的煎熬。阿娣的听力本来就不好,她需要佩戴助听器,但是却一直不舍得置换新的。直到有一天FION对阿泉说,记得向妻子表达感情,否则她永远不会知道。此时的阿泉才反思,对於家庭以及妻儿的忽略。
另一方面,泉妈一直都没有放弃考取船主牌照,她想要骨肉团聚,她努力认字,誓要考取船主牌照,一家人在船上团聚,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997年,他们见证了中英二国交换国旗的仪式,见证了主权的回归,而此时,泉妈才道出了布华泉的身世秘密。
3.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因为真实,所以从人物的历程来看显得颇有代入感。从主角华布泉家庭的背景、成长的经历、学识不足等等因素,糅合时代的动荡,描绘出另一番风雨历程下的香港,正是如此,才能够塑造出充满时代气息的主角出来。
电影里具有强烈的老香港情怀,像是一面折射出底层人物为生存而奔波的苦楚,折射出一个旧时代的波澜壮阔。布华泉,这个小小的主角,在底层里不断地挣扎着,希冀有天能够逆转人生的路程。他像是那个年代里,为了生计而不断挣扎的一群人,他们的身上背负着时代的缩影,他们的身上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只是透过如此角色,来叙述重现当初的环境,籍此来重塑往昔的情景。本片的励志以及温情的因素有很多,而且颇为明显,例如鲍起静饰演的泉妈,一个人抚养大七个小孩子,最终因为家庭原因,只能选择送人抚养。骨肉分离是一种痛,奈于生计,只能选择如此。
虽然等到孩子们长大之后,泉妈不放弃地考船主牌照,她希冀有天能够团聚。也许,对於这种年龄的老人来说,陪伴,是最无声的爱。
作为纪录片来看,它所凸显的,不单单是城市最初的面貌,它还有时代背景之下那一群人的奋斗历程。它的时间跨越比较长,郭富城从40岁一直饰演到60岁,世事如云,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掷地有声。电影永远都是站立在时代背景下浓缩的产物,如果历史是无声的,那么电影则是为了填补无声晃荡岁月里的空白。而且电影里也带观众经历着被英帝国殖民下主权的分裂,人心惶惶,迷惘地过日子。最耐人寻味的是,电影最后的部分,布华泉在过关口问自己:“我是谁?”其实,这部电影最显著的地方就是自己对於主权回归之下的城市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涉及是,不仅仅是获得所谓的居留权抑或是国籍的问题,在看似陌生的城市里生活,想要获得认同感颇为艰辛。即使你做得多好,他都会往鸡蛋里挑骨头,并且认为你不会做得如此好。这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便是种族与国籍的歧视。当初布华泉在面试之后,被问到叫什么名字,尔后英国人讥笑为“半生熟”典型的歧视称呼,但迫于生计,只能忍受。
领土主权的分裂往往使得人们必须忍受外国列强的眼色,领土被侵占,文化被入侵,香港被英国侵占99年,这99年来,领土的不完整造成了社会与城市的认同感不高。不断地问:“我是谁?”到底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从他们口中的“洋杂”到大班,布华泉见证了也亲身经历了领土从分裂到完整的过程,浓缩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后殖民主义对於一个城市来说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例如他们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例如他们有很多街道的名称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当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某些新的文化浪潮的出现。这些特点,在电影里头也有所体现,布华泉一边做杂役一边学英语,既然是外来入侵者作为领土的统治人,就必须融合到他们的氛围里去,先撇去歧视这一点,若是融入不了氛围之中,永远无法获得更多晋升的机会。布华泉最难得的地方是他不放弃学习,所谓先天不足,后天补上。他学会之后,不忘记教会自己的母亲和妻子,这些都说明他具有温情的一面。
疍家人,俗称水上人家,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他们与渔船为生,出海捕鱼是生活上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每次台风来袭,却是最早受到影响的一类人。环境恶劣,总是能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收入来源。电影中有句台词:“水上人家总能看到最美的夕阳。”夕阳这个景色在电影中出现过三次,广阔的海面被夕阳染红了,船只越来越远。对於疍家人来说,他们永远不知道下次回来是何时,台风、海啸等危险因素都有可能让他们彼此骨肉分离,阴阳相隔。布华泉知道表妹去世的时候说了句:“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小表妹,他们说,小表妹上天堂去了。”对於他们,可能找到一种信仰去寄托内心的空虚和希望是一件相对幸福的事情。于是布华泉在牧师下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在如此年代,信仰是代表一种希望,一种救赎。
4.
《浮城大亨》融合了成长、历史、信仰、变迁等几大要素,试图还原上个世纪的老香港,它有很明显的情怀指向性,在浮沉历史里,筛选出沉淀的过往,以纪录片的回顾方式来对比领土的完整与分裂对於人们的影响,信仰的破灭,如何从歧视之中挣扎地活着,如何在绝望里再找到坚强的希望,以此继续前行。值得一提的是,主题曲的词糅合了疍家人的“咸水歌”“咸水歌”多数表达疍家人的爱情观,而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咸水歌很是打动我的:“买木不知心里烂,选木容易选哥难,阿哥呢?买包花针随路撒,找针容易找妹难,阿妹呢?”
咸水歌表达了除了爱情观之外的,若是放在布华泉身上来说,更多的是对於FION的感谢,以及对於妻子阿娣的忽略,阿娣一直不舍得花钱置换新的助听器,若不是女儿对布华泉说起:“妈妈的助听器坏了很久”或许不会修补以及维系彼此如此细微的关系。爱,是需要尽力去表达的,而且需要让对方知道。有时候,一个助听器,比一句我爱你温暖得多。
时过境迁,世事变迁,从渔民到大亨,途中经历的艰辛与苦楚,有谁能够明白。功成名就之后,所有的过往都被沉淀到了海底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奋斗二字对於未来的力量,如此掷地有声,宛如击鼓般的厚重。社会与国籍对於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归属感,即使你曾经不属于这里,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停留于此。记得星云大师曾经说过:“去到台湾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大陆人,去到大陆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台湾人。”我曾因对於“哪里人”的这个问题问过他人,只是依稀记得:“在哪里出生就是哪里人,但出生与祖籍不一样。”在陌生的国度里,需要融合氛围,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就如当初是印度,被殖民之后变成“么罗叉”没有所谓的主题文化,谈什么文化,连基本的主权都不存在,只能被人侵占,却无力反抗。
领土的完整性是能够从某个层面上去表现这个国家最该且应有的尊重与主体。如果领土都不完整,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下,试问人们又怎么能够好好安居乐业?当然,我们庆幸的是,香港在被英国侵占了99年之后得以回归,这一笔墨在电影里显得尤其浓重,像是岁月里的过往与苦楚都得到另一种尘埃落定。被侵占虽然造成了领土的不完全,但后殖民的文化却能够推动本土文化的顺势发展,中西合璧大概是形容这种,文化需要从外植入,文化需要传承,薪火相传,是对於一个城市下所有衍生于岁月里的文化的最好表达。
或,我们都该试图去体会每一个被侵占过的城市的血泪交加的历史,我们都该试图去了解每一个被侵略过的城市的悲痛过往,在浓重的笔墨里,体会人世间的冷暖情怀,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梳理往昔历史里凝聚的厚重,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体味一座城市乃至一群人甚至是一个时代底下为梦想而不断奋斗的艰辛历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