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这是写给你的第十二封信。
你发给我的《不要在简书迷失了自己》我仔细的看过。我看待简书跟这篇文章作者是不同的。作者的基本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原本是自我践行的写作平台,看成了如同一个消费者不满意自己购买的产品那样,以一种偏差感受展开的,这就很让人纠结了,一面想在简书上大展拳脚,一面又没有被里面的人所肯定,却又写到:“其实许多写作者都是怀揣梦想,满怀激情来到简书,希望在简书一展身手,可是来到简书以后,写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这里也并非写作者的天堂,也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么一来,给我的感觉——反正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不够,这都是别人的错。
当你仔细分析时,你就会发现这段话的问题,虽然这段文字里并没有提及到才华二字,但她已经假定了自己、或者很多在简书写作的人已经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写作能力。这种心态下,只要他们付出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在简书上,不管这种努力和时间是非有效,那都不是她关注的重点,她只关注了是否收获到在她心目中期待的预期。
这就不可避免的制造出令人灰心的落差,怪错对象就在所难免。
这就如同毛泽东老爷爷在写《论持久战》、尼采在写他的《论道德的谱系》的时候,假设他们绞尽脑汁就是写不出来个所以然来,或者只是粗浅的糊弄一下,结果呢?当然是失败的。毛泽东老爷爷和尼采可没有简书这样的对象可以抱怨。按照这样的逻辑,他们就只好抱怨写作的本子和那个世道并非是他们写作的天堂、才导致自己无法实现梦想那样而有了停止更新文章的借口。这看起来难道不搞笑吗?
一个人“怀揣梦想”是件很难得的事,如果“满怀激情来到简书”那就注定是一场落空。从潜意识里,她已经把简书当成了改变命运的那根瘦黄的稻草。而事实一旦不是她以为的、写几篇文章就可以前途光明那样,她就不可避免的写到:“对于这些离开简书或者停止更文的作者,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内心的困惑或者是对写作的一种迷惘”。
显然,她把希望寄托在外部的肯定上,而不是有效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能力上。
我们必须要清楚,写作根本不是垒字,如果那样的话,砖匠只要把砌墙的那套方法用于写作上就无人能比了。写作应该是思想和想象力的一次次有机的深入、延展的历程。写作也不应该是工厂的流水线,只需要安排一个人守在那个环节就能完成生产并立马当天就能取得回报。
好的作家必然是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抽出身来,从一定高度的视角用不同纬度看待生活的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他不是体现在今天、不是体现在下个月、很可能都不是体现在下一年而有所回报。
那么我们呢?只要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么我们眼中所看到的机会、所看到的成果都不属于我们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先让我们写作的这只飞轮转动起来。
这话什么意思呢?还记得JK罗琳吧?她的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足足写了五年。也就是她用了五年时间一直保持着她的飞轮还在转动着。当第一部一出版,属于罗琳的飞轮效应很快就出现了,她再也不是花费五年时间去写一部哈利波特,而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几乎是每年一部。
韩寒、郭敬明等作家他们写的书买的那么好,不免让人眼红。对于我来说,那样的机会也是他们从学生的时候就开始积累的结果,根本就不是像《不要在简书迷失了自己》抱怨的那样,她们太急于得到被肯定,以为更新几篇还在拼凑阶段的文章就可以有所回报,这也太幼稚了。
回到我自己身上,目前这个写作阶段,关键是熬下去,熬过这个艰难的起步和不适应的阶段。
在我看来,在简书上写的文字,就如同一个幼儿有了一块可以随意涂鸦的画板,哪里有成绩可言,哪里有可抱怨的理由,尽情的画就是了。如果我们决定当一名作家,真的无法想象,居然一个可以让自己畅所写字的本子会使自己迷失?而简书就是这本具有一定魔法的本子。
如果有人迷失了——还记得二八定律吗?在写作这条路上,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人、特别是那些已经开始迷失方向的人注定会被筛选出局。
李琴,晚安!
谢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