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 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提要】
母乳喂养应顺应婴儿胃肠道成熟和生长发育过程,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婴儿饥饿是按需喂养的基础,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特别是3月龄以前的婴儿。婴儿生后2-4周就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进食规律,家长应明确感知其进食规律的时间信息。随着月龄增加,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加,单次摄乳量也随之增加,哺喂间隔则会相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逐渐建立起规律哺喂的良好饮食习惯。如果婴儿哭闹明显不符平日进食规律,应该首先排除非饥饿原因,如胃肠不适等。非饥饿原因哭闹时,增加哺喂次数只能缓解婴儿的焦躁心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及时就医。
【关键推荐】
◆母乳喂养应从按需喂养模式到规律喂养模式递进。
◆饥饿引起哭闹时应及时喂哺,不要强求喂奶次数和时间,但一般毎天喂奶的次数可能在8次以上,生后最初会在10次以上。
◆随着婴儿月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建立规律峬喂的良好饮食习惯。
◆婴儿异常哭闹时,应考虑非饥饿原因,积极就医。
【实践应用】
如何判断婴儿因饥饿哭闹
婴儿生后最初几周内,鼓励妈妈每24小时进行8-12次喂养。婴儿饥饿的早期表现包括警觉、身体活动增加、脸部表情增加;婴儿饥饿的后续表现才是哭闹。随婴儿生长进程,喂养次数可降至每24小时8次,最长夜间无喂养睡眠可达5小时。
除了饥饿的表现外,婴儿胃肠道不适或其他身体不舒服,甚至婴儿情绪不佳也会表现出不同状态的哭闹,而非饥饿原因引起的哭闹显然无法通过哺喂得到完全安抚。
【科学依据】
婴儿快速生长发育需要较大量乳汁来满足能量和营养需求,因此必须通过较高频率的摄乳,才能实现足量饮食。新生儿出生时具备了良好的哺乳反射反应和饥饿感知,随着成长和智力发育,婴儿的胃内排空后会通过身体活动、脸部表情、哭闹等行为来表现饥饿。随着婴儿胃容量的增加,婴儿每次摄入的乳量会逐步增多,胃排空时间相应延长,同时乳妈妈的泌乳量也相应增加,此时晡喂次数则可不断减少,前后两次哺喂间隔时间可延长。正常情况下,婴儿会处于睡眠--饥饿--觉醒--哭闹--哺乳-睡眠的循环状态。哺喂间隔时间延长后,婴儿喂养的规律性和节奏感会更明显,对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习惯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因此还需要特别关注培养规律哺乳和睡眠的习惯。减少睡眠时的哺乳次数可促进婴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由于不同婴儿个体差异,胃容量、每次哺乳时摄入乳量、睡眠状态存在差异,顺应婴儿表现出的饥饿反应进行哺乳,可更好地兼顾足量摄乳、睡眠和生活规律多方面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