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母玛丽亚感恩大教堂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是米兰的古迹之一,早在1980年就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因为达芬奇的顶级巨作《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by Leonardo da Vinci,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被誉为人类绘画中最卓越的作品,就画在这座教堂旁的修道院餐厅的墙壁上。

这趟意大利游学之行,其中安排了来这里朝圣,这需要提前两个月预约,据说高峰时期需要至少三个月前预定,我们这次是因为疫情逐步开放,出来旅游的人还没那么多,所以我们才能以两个月前预定的时间就成功拿下门票。
这座圣母玛丽亚感恩大教堂是米兰迷人的教堂之一,它是具有哥特式(Goth)和文艺复兴建筑特点的建筑,跟我们在欧洲一般看到的教堂其实没有太大差别,里边珍藏着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名声比教堂本身要大多了,更多人是慕“画”而来的。。

因为中午有其他安排,所以我们选的入场时间是傍晚5时,在来的路上,我们都非常期待,毕竟这一站等了好久,抵达换票处就已经觉得好兴奋。取完票,工作人员就告诉我们不能把包包带进去,尤其是液体的,好无奈但也能理解。这里的保安十分严密,规定一次只能特定人数进入,我们经过层层关卡,一道门一定要全部的人都到齐,下一道门才会开启。

当我们来到修道院餐厅,这幅巨作《最后的晚餐》呈现在我们眼前,就绘在餐厅北墙壁上。其实它就是一幅大型壁画,保存在这座教堂会院食堂内部的墙壁上,这幅画是达芬奇打稿已久的油画,是他的最成熟和最完整的作品。于1494年开始动笔,总共花了他至少四年的时间,1498年才完成。整幅画面积大概是44平方米,高4.6米,宽8.8米,被称为“所有伟大画卷中的最佳珍品”,是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

这幅壁画中,达芬奇运用了许多数学原理几何的概念,大到人物的摆放位子,小到餐桌上的碗盘,还有摆放着的圆饼、面包、苦菜、葡萄汁等,都是经过缜密的计算后才画上去的,画中的人物比真人大将近一半,画面描绘的是耶稣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时的情景;耶稣就位于画面的中心,他双目微圆,双手摊开,双脚轻放于地面,神情坦然自若,非常镇定,周围的景色与耶稣非常协调,他身后的窗外仿佛是耶路撒冷的风光美景,湛蓝的天空犹如一道光环环绕他的头部,展现了他高尚、宽容、圣洁的品格,我们也很自然地感受到耶稣慷慨赴属的神情。
另外,门徒则分成四组,坐于两侧 , 人物左右呼应,彼此相连,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真实感非常强,同时显示了达芬奇善于描绘人物心理的才能。从达芬奇刻画出的耶稣和各个门徒的形象上看,我们可以看出达芬奇的超高绘画技巧,以及他对圣经的教义深刻和透彻的把握。

《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从左到右面向壁画):巴多洛缪(Bartholomew)、小詹姆斯(James the Younger)、安德鲁(Andrew)、犹大(Judas)、彼得(Peter)、约翰(John)、耶稣(Jesus)、托马斯(Thomas)、老詹姆斯(James the Older)、菲利普(Philip)、马太(Mathew)、撒迪厄斯(Judas Thaddeus)和西门(Simon Zealotes)。
《最后的晚餐》取材自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26章20-22节,耶稣在被逮捕前与门徒们共进最后晚餐,是耶稣被捕前和门徒们最后会餐诀别的场面。耶稣在席间预言“你们之中将有一人出卖我”,他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打破了席间的安静 , 门徒们听了都很诧异、惊讶、愤怒、激动、疑惑、不知所措..而造成全场慌乱的瞬间,大家脸上不一样的表情,都被达芬奇细细描绘。
来说说门徒们各种神情的表述,首先耶稣的左边是托马斯(Thomas)、老詹姆斯(James the Older)、菲利普(Philip) ,托马斯竖起手指,并露出疑惑的神情,似乎在问老师,是谁那么大胆出卖您了?表达了他对老师安慰的关心;紧挨着托马斯的老詹姆斯突然摊开双手,身体情不自禁地往后仰,好像在说,“这太可怕了”;老詹姆斯身后的菲利普伸着脖子,向前凑着身子 ,双手按着自己的胸部,眼中闪动着泪花,好像在向耶稣表白,难道是在说我吗?我绝不会背叛您啊,他脸上流露着被怀疑的苦恼之情 ,这些动作姿态将菲利普的淳朴善良、年轻急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耶稣的右边是彼得(Peter)、约翰(John)与犹大(Judas),他们三人的表情非常丰富。紧挨着耶稣的是他最信任的门徒—约翰,约翰面向彼得,神情镇定自若,波澜不惊,仿佛在认真倾听彼得的分析,又像是知晓了耶稣说话的用意,白发苍苍的彼得身子靠着年轻的约翰,好像正在与约翰说话,他的右手握着小刀 ,刀尖正好对着犹大,这让我们联想到彼得那火暴的脾气,旁边的犹大用手紧紧攥着出卖耶稣所得的30银币钱袋,仓皇之中他无意碰倒了盐罐,这个小細节将犹大的叛徒嘴脸刻画得栩栩如生,犹大的身体微微后仰,手臂撑在餐桌上,心虚得想抽身而逃,这刻画出犹大紧张、不安、惶恐的神情。同时,达芬奇也对犹大的面部进行特别处理,让他的脸部偏黑,显得阴暗、猥琐、卑劣,与耶稣的光明磊落、坦然自若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表达了“违背真理 ,投身黑暗,不复光明”的教育意义。

耶稣右边另一组是巴多洛缪(Bartholomew)、小詹姆斯(James the Younger)、安德鲁(Andrew),巴多洛缪情绪激动地站了起来,充满诧异之情,他手按着餐桌,脖子向前伸着,好像是在询问,这是不是真的?生性多疑的安德鲁举起双手,手指弯曲,以此表达自己的清白。小詹姆斯受到倞吓而情不自禁地将手抓在他人身上,似乎是要去抓彼得。耶稣左边的另外三个门徒是马太(Mathew)、撒迪厄斯(Judas Thaddeus)和西门(Simon Zealotes),他们三人听了师父的话后都非常震惊 ,目光凑在了一起,似乎在询问“谁是嫌疑”;马太欠身离开座位,面对着痛苦的西门 ,他瞪着眼睛,仿佛是在等待西门说话 ,撒迪厄斯也望向西门,好像也在等西门的答案,而西门则无辜地伸出双手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达芬奇的这幅伟大作品内涵丰富,画面严谨,结构紧凑,构思完美,将艺术精神与科学理念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也巧妙展现了画中每个人物的性格、神态,乃至极细致入微的内心世界。。
达芬奇的这幅画是以一种油彩与蛋彩的混合颜料完成,这颜料是达芬奇自己的发明,并非中世纪时期广被运用的湿壁画颜料。这种颜料因混合了有机物,据知是鸡蛋与牛奶,尤其蛋黄干得快,因此画家们要非常了解它的特性,在用这种颜料作画时每次只能上薄薄的一层,而且蛋彩调料必需新鲜(当日调制),用多少准备多少,绘画工作时间紧凑,想当不容易。

因为墙壁的湿气,让壁画的画质一度受损严重,又历经了几百年历史、洪水来袭,甚至二次大战情势所逼,教堂食堂几乎被炸得全毁,1943年8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教堂和会院遭到英美飞机轰炸,会院餐厅大部分被毁,而隐藏在层层沙包堆叠中的画作《最后的晚餐》却奇迹般得以幸存。这幅壁画幸运地保留到了今天,也仰赖科学进步,经过多次修复才能让我们能够亲眼目睹这艺术奇迹。当看到画作的真迹时,心情异常平静,很感恩我们有缘来到这里,飞了万公里,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最后的晚餐》对面墙上的是教堂画师-乔凡尼 Giovanni Donato Montorlano 的《耶稣受难图 The Crucifixion》,画面华丽、色彩鲜艳,若不是和旷世巨作放在一起对比,想必也会是吸引众人驻足停留的伟大画作。

这幅举世巨作《最后的晚餐》带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美与丑,真爱与无情,忠诚与背叛,高尚与卑鄙;是悲悯、是宽恕、是舍身取义、 是崇高而伟大,有着人间真理、人格教义、 圣训的意味… 我们不是基督徒,但对于西方哲学甚感兴趣,是以哲学的角度出发,今天真的是收获满满,深深地感受到了绘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且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西方绘画史上的圣画就占相当重的地位,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从人物的表情、手势、姿态等方面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内心世界,歌颂了耶稣的崇高品德、献身精神和宽容大度、慈悲仁爱之情;批判了犹大的阴险狡诈、贪婪虛伪和背叛忤逆。达芬奇了解圣经内容的真谛,这程度不是人人能够到达,并以他的方式将《最后的晚餐》演绎成传世的经典之作,真是让我们由衷敬佩!再次感恩这美丽之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