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打开《学习强国》APP,边吃早饭边观看了由国家图书馆录制的记录短片《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它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书籍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单说这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
然而,这么一部伟大的著作,躲过了乾清宫火灾,却没躲过官员私盗,和侵略者的掠夺。它的毁灭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悲伤和遗憾。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两次侵入北京,侵略者大肆焚烧劫掠,许多宝贵的文物丧失殆尽,《永乐大典》也同样遭到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所余寥寥无几,言之令人痛心。剩下的约400册零本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编撰者不曾想到心血竟如此白费,永乐大典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它会支离破碎散落各地。对于永乐大典来说它的命运不确定,它的命运它无法掌握。
物如此,人亦如此。我们都不能确定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会遇到些什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当生活中的不确定来袭时,我们能否坦然面对,能否向永乐大典那样,虽然遗失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但依然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抑或是被不确定所吞噬,不留一点声响,只留痛苦煎熬,甚至连痛苦煎熬也麻木的感觉不到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努力的让自己强大起来,拥有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和心态。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只有不确定是确定的。哈哈!也就是说只有自我修炼才是可靠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