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追寻——语文教学中的“不言之教”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追寻——语文教学中的“不言之教”

作者: 子姝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22:08 被阅读0次

        百日研习结束了,心中很是不舍,但我知道能留住这份纪念的唯一做法就是坚持学习。于是,每晚睡前都要读它,方肯睡去。回想研习路上的点点滴滴,它给我带来的成长又何止是一点点!

     

        夜读《道德经》,明月正当空。室内读一读,再去阳台上诵一诵,面对浩渺的宇宙,许多感悟从心底涌上来。原来,不论是科学之道,还是社会之道,抑或人生之道,大凡人类想要探明的“道”,正如我们月下看世界,说清晰却又朦胧,说朦胧却又清晰。联想到我的语文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从古到今,有谁说清楚了?

      思绪逐渐连缀,我不禁想,《道德经》和语文教育有关系吗?如果有,那究竟是什么关系?探讨这种关系会给今天的语文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毋庸置疑,《道德经》的思维方式、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值得语文老师深思。深思之后,总会有所收获。

    “无为”、“行不言之教”的启示

      “不言之教”出自《道德经》之第四十三章。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道家的精髓—— “无为”之美。作为国学文化经典,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他崇尚并推崇“无为”。而这,正是“不言之教”的思想基础。

        而“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最能体现老子“不言之教”的一个博大精深的词语。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意易之。”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冲击坚硬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无可取代的——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在教学中,行不言之教,就是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不过是引路人。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提升灵魂,点化生命。在教学中使用“不言之教”,有一种洗涤和净化灵魂的力量。

      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当我们从母语学习的角度理解老子的“行不言之教”时,我们就可以领悟他的“无为”思想对语文教学的重要启示。

      在我们平实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对诗歌的讲解、分析是教师司空见惯的一项任务,但效果又如何呢?老师们往往条分缕析地讲解诗歌,从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到节奏划分、艺术表现手法,可谓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然而就是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悟。我看过许多诗歌教学课例,不能说老师讲得不清楚,可是当我问学生有何收获时,回答令人瞠目结舌:“我没有感觉啊!”

      教师能不能少说些,而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多给他们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问一问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些对话的机会?我总在想:我们做语文老师的,能不能学一点“闭嘴”的艺术?

      老子告诉我们:“不贵其师,不爱惜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善数,不用筹策。”可见,行不言之教,就是要善教,而不是不教。

    上一周一直讲关于“时间”与“生命”为主题的课文,四年级的学生们对这样的话题应该是懵懂的,课前我思考很久,应该如何对我的学生们讲解,才能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并且能帮助他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能明白生命的可贵恰恰就是因为它的短暂与有限,从而敬畏生命,珍惜时间。

      在讲“生命”主题单元的四篇文章之前,我是这样开头的:“孩子们,生命是什么?地球有3000万个生命种类,大家没有成为一只猪,一棵草,而成为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父母整个婚姻期间,产 生你自己的机会是600亿分之一,你以如此稀罕的几率,来到世上,是很幸运的。段老师在最初看到这番话时,我从中领悟到生命的三最--最幸运、最真贵、最神圣,懂得了成为一个“人”的幸运和不容易。不知道你们大家呢?” 孩子们的神情立刻变的严肃起来。

      我又出示了这几句话“假如生命是树干,生活是树叶。生活中遇到了烦心事或挫折,就好比树掉了叶子。叶子少了一片、两片,就算是很多片,只要有树干,大树还能生长。”你们从这个比喻句能明白到什么?

      孩子们的表情变得十分凝重,看得出,他们在认真的思考。三分钟后,有五、六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想法,我把他们的观点汇总了一下,就是:让我明白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只有用坚强、毅力、智慧才能创造出更精彩、更美好的生活。

      我让“生命”两个字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扎下根,最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我完成了“生命”与“时间”主题单元的所有教学内容,原本这两个主题单元的文章分别是《随文1+1》与语文课本上的两个不同的教材上,我有意将它们融为一本,其用意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时间与生命的本源关系,时间本身就是生命组成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且每个生命也只是时间维度里的一个过客……我让“生命”两个字在学生心中开了花。

      课讲完了,我没有草草地结束,而是让每个学生为自己画一棵生命树,并展开“心灵种上生命树,让你人生更灿烂”的主题演讲。

      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十分震惊,他们每个人都十分用心地画下了属于自己的生命树。 让我们听听来自孩子们的声音:

      学生张斯哲    【当我在一点点作画时,我陷入了深思:什么是生命?我觉得生命是砖缝中长出的小花小草,生命是勇气,是动力,生命是活的有意义……生命到底是什么呢?一个想法迅速从我脑中闪过,生命是一条充满曲折和坎坷的道路,你必须有一颗可以战胜困难的心,才会取得成功,在你死去的时候才不会觉得有遗憾。于是我想到了一种有剧毒的花:黑色曼陀罗,它具有生生不息的希望。我决定就是它了,那一条条弯曲的纹路是它经历过的风霜! ……】

      学生赵伊舒    【……什么是生命树呢?难道仅仅只是一棵再平常不过的树吗?不,不是的,生命树代表着你是否对生命尊重,还代表着生命树的根都扎在土中很深很深,它就像我们人一样,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知识就会很难掌握,基础打好了,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越来越轻松……】

      学生赵翊婕  【……我的生命树是一棵五彩的、闪亮的树,因为我理解的生命是:既然活了一次,那就要在这有限的时间里绽放无限的光彩!于是,我兴致勃勃地把专属我的生命树画了出来:树枝是弯曲的,花是用彩笔绘出来的,树的最上面有许多漂亮的花,因为我知道,这些弯曲的树枝,就像人生中那些非走不可的路,那些路又曲折又艰险,但每一次走过都会有收获,就像最上面的那些花……】

      学生张晓坤  【在我的生命树中,我为自己画了三条路,最终到达的一个归宿是——死亡。第一条路:上小学,进入中学,考入不好的大学,平凡一生,直至死亡;第二条路:上小学,进入中学,考入一般大学,成为一个小商人,到死亡;第三条路:上小学,进入中学,专入心仪的大学,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最后安然走向死亡。那么,会有人质疑说:即然最终都是要死,那么随便选一条路,反正都是要死,可是我不能随便,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怎可随便?……】

      生命——一个多么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它变得多彩、丰盈、灵动、乐观、深刻……

      我常常想,作为老师的我,除了能给他们课堂上的知识外,还能给我的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我们常常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这是不是就是“不言之教”!我希望能用它留给我的孩子们的生命真正灵动起来,让他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发光发热。能不能做到,我且不管,先做起来再说。迷雾总是会渐行渐淡,路也会越走越明。

    “道”和“德”的启示

      老子在《道德经》中无数次谈到“道”和“德”。对其含义我虽理解不是很透彻,,但我明白语文的“道”和“德”体现为培养学生的言语人生和语言人生。言语人生和语言人生构成整体的人生。这种人生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最终只能通过作文来悟证(并非通过科学证明)。

      因此,语文之道即作文之道,而作文之道就在于让学习者学会运用一切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真思想、真情感,有感悟,有创造。然而,今天,学生在作文里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以数理剖解之方式,刀斩人文之美诗美文,焚琴煮鹤,大拆七宝楼台,千年煞风景,于今为烈。要做到新语文教育所宣扬的“师生回归人性本真,即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教育者就要深入探悉语文的实质,坚决高扬“语文,即作文,即人文”的旗帜。

      语言本身不是语文的整体,语文是以言语和语言形式存在的动态结构。作文就是对生命化存在的语文的确认,即对“我”存在的确认(如“我来了”,“我看到了”);言语恰好是对“我和你”存在的确认(如各种日常对话);不言语、无语言是对“我们”存在的最完整的确认(即不需要任何范畴和逻辑,无需任何推导证明)。这种确认是不连续的多层级交往过程的自证,因为对生命存在而言,“我”就是自己的世界,不需要任何他证。

      在一次语文课上,教学“花”主题单元的习作——《我喜欢XX花》

      课前我精心制作了一个课件,搜集了许多有关“花”的图片,主要以学生们最熟悉的桃花为主,从“花骨朵儿”到“花苞”;再到“盛开的花朵”,从“一朵”、“一枝”,“一树”、再到“一园”、“一片”;由“远观”到“近看”,不同角度,不同形态。课上,我把PPT配乐从头放一遍,让学生安静地欣赏这些图片,随后,我让学生闭眼,让他们在音乐中回想刚才欣赏的画面,五分钟后……我问:“告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当我放出一技桃花花苞时,有一位女生说“我看到了一个个裹着红布的婴儿!”那一刻,我很是动容,那一枝枝静态的花朵在孩子的眼里不再仅仅是美丽的图片,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我时常想:一个民族的语文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整体,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精神的整体离不开这个民族的优秀作文的支撑。而虚假作文的存在,是写作文者和评作文者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正在丧失的表现,是社会心态明目张胆地庸俗化和功利化的集中流露,是语文哲学贫乏的自证。如果失去了生命成长的质感以及对真情感、真思想的追求,语文教育就是危险的教育。长期下去,我们就有可能在作文中丢掉民族精神。当前我们创造了什么样的作文?我们在用什么样的语文观教育学生写作文?结果怎么样?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文有“道”但无“常道”,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随个人人生遭际和处境的变化而变化。作文是应该有个性的,作文的个性就是生命在“我”而非在“他”。如此,作文之“德”才能丰富多彩,才能生生不息,才能绘就民族精神文化的壮美画卷。如此,我们才会有足够精彩的文章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离开了具体的作文,我们的语文教育如何承载人文精神呢?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受到的非议似乎最多,但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人文教育的正途,坚定追求真理的信仰,语文教育就会完成涵养生命、建构诗意人生的使命。

      泰戈尔在《亲证生命》中说过,蕴含伟人伟大体悟的鲜活词汇的意义,是任何逻辑解释都无法穷尽的,它需要每一个人用生命过程进行无穷无尽的解释,每一种感悟都增加了它的神秘性。《道德经》正是一部体现“伟人伟大体悟”的经典之作,在求得对它“无穷无尽的解释”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幸运地得到这样的认识——语文教育的“教”就是为了“不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追寻——语文教学中的“不言之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pu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