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下班在地铁里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到了某一站,上来一个年轻妈妈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母子两个可能刚从超市出来,提着满满的购物袋。
一坐下来,小男孩便从袋子里拿出一包零食,吵吵着让妈妈帮他打开吃。
年轻的妈妈说:“好,我先讲一个故事,听完我们再吃好吗?”
小男孩点了点头,妈妈讲道:“在地铁里有三只小羊,到了下一站,又上来了一只大灰狼,那么现在地铁里还有几只小羊呢?”
小男孩急忙举手:“我知道,我知道,大灰狼吃掉了一只小羊,吓跑了其他两只小羊,所以现在没有小羊了。”
妈妈摇摇头:“不对,地铁里还是有三只小羊,因为地铁里不许吃东西,所以大灰狼没有吃小羊。”
小男孩看着妈妈手里的零食想了想,然后把它放回了购物袋说:“我也不吃了,大灰狼都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
这里我们体会到了讲故事的力量,小男孩通过故事,明白了地铁里不能吃东西的道理。
同样大家通过我讲述的这个故事明白,跟孩子的沟通,用讲故事,也许比讲道理或者大声吼他更加有效。
再让我们将视角拉得更远,就得到了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过有故事的人生,从发现故事和讲述故事开始。”
据统计我们每个人,每天最少要讲7000个字,如果你身处一个需要与人沟通的岗位,例如老师、销售、管理者,那你每天需要说话的量就会更多。
但是一天下来,你说过些什么?想要传达给别人些什么?你自己可能都只记得其中的百分之二十,可想而知你的听众能记住的就更少。
我们总希望自己传达的信息,能让别人重视、接纳进而认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它转化成为一个故事。
因为故事符合我们大脑的三大储存特质:简单明了、富有感情、形象生动。
首先第一点:简单明了。
当我开始讲述一个故事时,每个人其实心里就有了一个逻辑的框架,知道我的讲述肯定是由开始、经过和结尾组成。
当我诉说的同时,听众已经按照这样的逻辑框架,把信息分解、整理、打包,这远比我们去构建一个逻辑框架,硬塞进别人的脑子里来的容易。
第二点:富有感情。
我们讲故事是为什么呢?或者说我们和别人沟通是为了什么呢?阐述观点、说明情况、获得认同,最后是被对方接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调动对方的情绪共鸣。
我也遇到过,我也这么觉得,我也这么认为,当别人被你讲述的故事挑起这种情绪,那么恭喜你,这场沟通是有效的,因为你通过故事,成功的将两个人的思想,调整到了一个频率。
第三点:形象生动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最恐怖的恐怖片不是外星人入侵,最恐怖的恐怖片是背后有人。”
当我在向别人介绍一件事物,或者阐述一个道理时,就像在描绘一场外星人入侵,也许我还没讲到这个恐怖的重点,我对面的听众已经开始关心,外星人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来地球?坐什么交通工具来的?
而一个好的讲述,是让听众能迅速进入主角的视角,脖子后面偶尔拂过的冰冷气息,被窥探的视线,若有若无的脚步等等,这些立刻会让人紧张不安去感受恐惧。
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去讲一个恐怖故事吓别人,但如果你真能讲出一个很恐怖的故事,相信所有人都会对你印象深刻。
在沟通中我们会发现,告诉别人一个道理,不如让别人去发现一个道理。
因为告诉别人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是你自己的,而通过一个故事让别人去发现这个道理,那是他通过思考,得出的属于他的道理。
人只会被自己说服,因此这个道理就更容易被接受。
在工作和生活中,讲故事这一沟通方式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被人理解、接受和认同,让我们从发现故事和讲述故事开始,过一个有故事的人生。
谢谢大家,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