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开始以为打错了,是另外一部比较有名的电影《茶馆》,后来看导演是周浩,特地去查了下,差馆,英译为cop shop,在粤语中是警察的意思。
《差馆》分一二部,今天推荐的是第一部,很多人应该还不认识周浩,早年先后在新华社,《南方周末》等媒体担任摄影记者,周浩早年先后在新华社、《南方周末》等媒体担任摄影记者 。
1998年,周浩拍摄的图片专题“中国西南地区工业污染状况”获得美国“自由论坛”专业摄影记者新闻摄影比赛(北京站)第二名 。
2002年,在中国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前,耗费两月徒步穿越三峡地区,详实地报道了当时三峡地区移民的真实生活 ;随后,开始转行做纪录片 ,并执导了个人首部纪录片《厚街》,他凭借该片获得“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黑陶奖(最佳新人奖)。
2005年,执导纪录片《高三》 ,该片获得第30届香港国际电影最佳纪录片人道奖。
2007年,执导纪录片《龙哥》,该片主要纪录了吸毒者阿龙三年的生活经历,获得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亚洲奖首奖。
2009年,执导纪录片《书记》,该片拍摄了一位离调任还有三个月的县委书记。
2010年,执导纪录片《差馆》,该片以广州火车站越秀区派出所为舞台中心,呈现了真实、无聊、粗糙的生活现实 。
2011年,执导纪录片《差馆Ⅱ》,该片是CIFF8年度十佳纪录片单元之— 。
2013年,执导纪录片《急诊》。
2014年,执导纪录片《棉花》,该片以绵延千里的棉花产业链串起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3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金红棉”国际纪录片评优单元最佳中国纪录片制作人奖。
2015年,担任纪录短片《小彪和狗》的导演;同年,执导纪录片《大同》,该片在一个半小时内通过各阶层多组人物解读拆迁工程,以呈现中国社会的横切面,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奖 。
2016年,执导纪录片《异乡的父母》,该片关注了留守儿童及其家庭 。
2017年,执导纪录片《7%》,该片是一部阶段性的影片,展示的是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理解,永远都是局部的 ;同年,执导留守儿童记录短片《小凤》 。
2018年,执导纪录片《一团火》。
新闻出身的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有着敏锐的嗅觉,他的片子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可看性强、故事冲突明显,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全程无尿点。他的作品都会存在于社会上的某一个固定公共空间,或是学校、或是街道、或是派出所、或是医院 。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通过周浩冷静、客观、多角度的镜头呈现了出来,让观众对社会各个群体、各个阶级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帮助人们跨越阶层的藩篱更加直观清楚地了解现实、认识社会。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带给观众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同时,也让观众不自觉地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