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出至安·兰德《源泉》,该书讲述的是天才建筑师霍德华·洛克单枪匹马辩护自己的创造产权的故事,是一部为人权辩护的书籍。

洛克为自己辩护:他讲述了人类火种的发现,车轮的发明;文明的创造,人的源泉动力;他讲述了“自我”的价值和人类必须对自己保持“真实”的必要…… 他讲述了创造者在社会中的作用,讲述了在腐败的社会中他们要付出的代价。

安・兰德(1905-1982),俄裔美国右翼作家、哲学家。青年时代从苏联流亡美国,以其小说和哲学闻名于世。小说《源泉》1943年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为她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该书至今仍以每年超过10万册的数量再版。1957年《阿特拉斯耸耸肩》出版,成为美国历史上仅次于《圣经》的超级畅销书,被誉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10本之一,累计销售超过8000万册。
安・兰德崇理性,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她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
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处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校园,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她本人也成为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当今中国正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无数怀抱成功渴望和财富梦想的创业者,进行着艰苦的自我奋斗。对中国的创业、创新者来说,他们能从兰德的演讲和小说中找到力量;会被兰德的文字所感染、所激励、所打动;并激发起创业、创新的勃勃雄心和满腔热血。所以安·兰德在中国的走红是一种必然!
二
北京地铁十号线“地铁事件”有一句话流传的很广,那就是“冷漠的人都在地铁上,要打他的都在网上”。
事件的处理结果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北京一未成年男子张某在地铁上辱骂两名女子、抢夺手机并在列车开动前将其中一人推出车厢。警方昨日通报,张某已真诚道歉,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
不知还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个事件的处理结果!?就像当初“丽江打人毁容事件”。当然有人会说现在是信息时代每天有那么多事件发生,哪有时间一一关注后续。是啊,大家都忙,忙着刷热度,忙着评论,忙着批评别人,忙着批评政府不作为。可是,事情真正发生的时候,你作为了吗?
在我看来,要打他的当然都在网上,在网上表明自己的善良的成本是最低,生活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看到新闻里杀人抢劫,有人会悲天悯人地说,如果有足够的钱,谁会去抢劫呢?这是什么逻辑?没钱就去杀人抢劫?然而更有趣的事情是,这些号称被抢劫,被欺骗,被背叛,被压榨都应该心怀仁慈的人,一旦自己的利益被触犯的时候也往往是跳脚最快的人。
也是这样的双重道德标准让真正善良,被辜负,甚至被伤害的人只能体会有口难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甚至己所欲之也要勿施于人。真正的道理不可能是谁弱谁有理,可是舆论会倾向于弱势群体,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宁愿做一个无情冷漠的人。
一个事件,我只想知道它本来面目,我不想看谁流泪了,谁控诉了,谁家庭更可怜,谁年龄更大。可是很多时候,无所谓事情的真相,无所谓事情的道理,无所谓那个真正受了委屈或付出的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和支持,只是在公共平台上无需负责地说出轻飘飘的空话,来标榜自己多么善良多么有责任感。
三
“以德报怨”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通常将它理解为为人处世的准则:孔子教导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的很伟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以德报怨”,恐怕没有人能做到。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报怨”的原句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完全是断章取义地曲解(其实关于封建礼教,孔子背了很多锅)。然而,这样被误解最严重的应该是“一毛不拔”的杨朱。

杨朱之言,有其时代性质。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孔子提倡”以为天下;而诸侯纷争,相互侵略、损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轻死,贵公贵仁之说,已成虚伪之谈。杨朱愤世而倡导“贵己”之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说:“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
其实对照安·兰德和杨朱的观点,真是很相似啊!大家对安·兰德的认同表明了人们对合理的利己主义的道德价值的认同。因为真正的或合理的利己主义,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命、利益或幸福,虽不会有意地作利他之事,但至少不要危害别人的幸福,才可算得利己。且自保自利虽系自然的本能的要求,亦要有相当的才智学养,方能维护自己的利益;亦须有相当的修养和克制,方能不致损害别人的正当利益。
毛主席说,没有读过五遍《红楼梦》就没有发言权,就是为了强调发言要有事实依据。但是现在网络时代,话语权的转移和信息的爆炸,让更多的人有了表达观点的权利,同时也让更多人不再去独立思考,人云亦云。
压垮人的绝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周围人的恶意中伤。被强奸的人,竟被人说穿的太少;被欺骗的人,竟被人说智商太低。人言可畏,更何况还有网络暴力。网络暴力中,参与者非理性的群体攻击侵犯了网络暴力事件当事人,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并直接侵扰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网络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却找不到具体的实施伤害的人,正因为如此,参与的网民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肆意而为。网络集体暴力中,网民很少考虑到当事人的心理。而当事人因网络暴力事件,所受的惩罚完全非等量惩罚。当事人需要道德谴责,需要法律制裁,但绝对不需要披着道德外衣打着正义旗帜的暴力去解决。

四
汉娜·阿伦特所写《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一篇关于平庸恶魔的报告》在阿伦特的眼中,艾希曼并非恶魔,而是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正常的人”。在第三帝国中,他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一个好党员,当然没有理由将自己看成是有罪的。他承认,他并非灭绝的组织者,他负责协调并管理将犹太人押往死亡营,只是执行“自上而下的命令”,忠诚履行职责而已。阿伦特写道:“从我们的法律制度和我们的道德准则来看,这种正常比把所有残酷行为放在一起还要使我们毛骨悚然。”她认为艾希曼是“官僚制的杀人者”,因此 同意法庭的判决;但是同时指出,艾希曼不是那种献身于邪恶的罪犯,而是一个缺乏思考,不具有判别正邪能力的人。在这里,她把罪犯与“平庸”联系起来,说:“艾希曼既不阴险奸诈,也不凶横,而且也不像理查三世那样决心‘摆出一种恶人的相道来’。恐怕除了对自己的晋升非常热心外,没有其他任何的动机。这种热心的程度本身也绝不是犯罪。……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表达的话,他完全不明白自己所做的事是什么样的事情。还因为他缺少这种想象力。……他并不愚蠢,却完全没有思想——这绝不等同于愚蠢,却是他成为那个时代最大犯罪者之一的因素。这就是平庸……这种脱离现实与无思想,即可发挥潜伏在人类中所有的恶的本能,表现出其巨大的能量的事实,正是我们在耶路撒冷学到的教训。”

阿伦特强调“平庸的恶可以毁掉整个世界”,而“平庸的恶”盛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社会缺乏批判性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