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脖颈痛,看来长期伏案对身体还是影响比较大。
躺在床上,顺手捡起孩子上学期的语文课本翻阅,似曾相识,又颇感陌生。
算起来,距离我学同类教材的年代,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
这些年,二年级上册教材有什么变化呢?
有几篇文章,时光流转,依然健在。它们是:《小蝌蚪找妈妈》《曹冲称象》《日月潭》《坐井观天》《寒号鸟》《难忘的泼水节》《狐假虎威》,以及古诗若干。
总起来说,24篇课文中,一半左右是一直沿用的。这些经典要么是古诗词、中国历史人物故事,要么是广为传阅的儿童寓言故事。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本身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质量过硬。
新纳入的文章,比如《雾在哪里》《妈妈睡了》《风娃娃》等,重在知识性、生活性、情感性教育,文章本身份量不是很足,较之上述经典来说,差距明显。
建议进一步提高已被时光检验的经典文本比重。
听说《最可爱的人》已经从中学教材中抽离了,这是不对的!
教材不仅是语言的教授介质,更需要有意识传承某些东西。鉴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处不细说。
鉴于中考、高考试卷阅读量逐渐加大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语文教材的内容含量,减少课外阅读时间。
一般来说,把教材的文章吃透、背会,然后适当增加一些课外阅读,语文这个科目基本可以拿下了。
我在上学时,就比较喜欢阅读研究语文课本。其实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冷落教材而去泛泛读一些课外书的。
个人观念,不构成建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