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读书,从我开始识字起就在问:为什么要读书?初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交朋友而读书。初中期,是为了模仿和体验世界而读书。在中长期,我开始疑惑。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感动,还是为了高考中举、名扬立万的励志而读书呢?这些理想太过神圣而不真实,我的职业和阅历都不曾取悦这些目的。现在想来,我为自己而读书,我为梦想而读书,我为能写出一本自我传记而读书。我取悦自己的孤独本我,我感激自己的细腻灵魂。读书于我,不是生活习惯,而是了解自己的方法。
记得学龄后,我读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是日记。当时我就觉得,能梳理自己的故事,并把这些东西绘声绘色地说给别人听,有人和你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成长岁月,才是读书的意义所在。虽然之后,我并未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但是想写一本自传成了我的梦想。十四岁时,父亲无意赠送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我有一段时期的惊人感触。体验着蒙上眼睛、戴上耳罩、不与人说话来品味孤独。黑暗时的无措、无声时的狂躁、无言时的落寞都是我傲慢时不曾想过的惜福。失去三种感觉,我感激亲人的拥抱、阳光的温暖、花香的甜蜜、舌尖的满足。一个对生命的挽留,更使我心静知足。
我试着写读书笔记,试着写观后随笔,试图把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试着学讲故事。大学四年是我写随笔的高峰期,我开始跳出读书本身的学习,投身参与校园报刊编辑工作。由于我定期的随笔供稿,使团队萌发了要开辟倾诉心路的板块。在其中,我收获了一些小粉丝,也认识了同样有倾诉欲望的年轻人。他们热爱读书,渴望分享心情。
但是,说别人的故事容易,说自己的故事很难。首先要承认自己的软弱,剖析故作坚强的本质。在我读过的传记体会中,的确是自我陈述比他人记述的力量要深刻得多。在文字里,我可以读到他们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心有余悸,时而强颜欢笑,时而故作镇定。因为自述者本人要经历漫长的自省更正过程,他(她)既要以第一人称叙说当时的本我情绪,又要以旁白的身份体会他人的感受。这在我的读书感悟里又加了一层境界:审视自己,无需辩驳。诚然,张少帅爱国满腔,可他身处动荡飘零。诚然,鲁迅文豪成佳话,可他少时也经受择业难。诚然,希拉里是一个女强人,可她也从少女而来。诚然,乔布斯是一个神话,可他难免年少荒唐不羁。诚然,写自传的名人一名垂千古,可难得年少真性情。历史不曾看清他们,而他们独醒于自我评判,摘得自省英雄。所以,我也想成为这样的英雄。做自己的英雄,不丢人。
大学毕业典礼那天,我收到挚友的一份礼物——卢梭的《忏悔录》。那份惜别的祝福,让我的梦想加注动力。若此生我只能干成这一件事,那我也没有白活。由这本里程碑的名著成为我人生转折点的开始,我不迷茫。
我已给读书立志,则我与读书一生的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