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
《俗世奇人贰》:世不再俗,人不再奇

《俗世奇人贰》:世不再俗,人不再奇

作者: hakuya | 来源:发表于2018-08-11 15:51 被阅读0次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不是一本难懂的书。故事精短,半文半白,夹杂着天津话的三言两语白描出个清末民初的天津卫。泥人张,苏七块,大回,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中有的潦倒,有的苟活,有的名声大振,有的被砸了饭碗,走出了一条条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十八个故事,十八个奇人,揉在一起,就成了那个鱼龙混杂的水陆码头天津卫。

后来冯骥才说他脑子里又冒出来了一群闹哄哄的十八个人,要再为天津卫续一段传奇,于是出了第二本《俗世奇人》。

但我很难说这第二本《俗世奇人》是一本有趣的书。

奇人故事一般都有一个公式化的结构:奇人遇到难题之后,或是巧妙化解,或是被更奇之人巧妙打败,从此销声匿迹。虽说结构公式化,但只要“巧妙”,总是百看不厌。我总是希望黑头能“巧妙地”戴罪立功,陈四能“巧妙地”被人识破,活时迁能“巧妙地”逃脱……但最后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他们只是草草地死了、升官了、被人抓了。冷脸为什么听相声?李三怎么偷的东西?黄莲圣母去了哪里?一概不知道。既然是奇人,自然要有神奇之处,总是给读者留下想破脑袋都解不开的“悬念”的不是“奇人”是在“懵人”。

故事鸡肋,便用笔墨生搬硬凑,夸大之后用力过度,人也不奇,世也不俗了。会拍马屁的陈四也算奇人了,冒名顶替的郑三也算奇人了,曾经市井的“俗世”现在让人厌世,“俗世”的“俗”成了庸俗而不是民俗。这个俗世怎么了?留不下一个奇人了?不是莫名其妙地消失就是莫名其妙地变成奇人,我甚至怀疑这是一场清末民初的大型行为艺术,如鲁迅一般控诉尚未醒来的人民和这个吃人的世界!

世不俗,人不奇,连字里行间的天津味儿也生硬起来。书一页页地翻完了,脑子里除了“嘛”,“嘛”,“嘛”的天津话,什么奇闻异事都没剩下。冯骥才脑子里又冒出来的这群人,终究没有像他在序里说的那样,能在“掩卷之后,书中的人物跑出来,立在书上”。作者把”天津奇人“写成了”天津名人“,文字也变成了为名人作传。生于哪里,干什么的,遇到了谁,再加个不吸引人的结局,一篇故事就说完了。世不再俗,人不再奇,或许这些角色本来的结局就是如此索然无味,但把这些人收录进《俗世奇人》,这便是作者在狗尾续貂了。

冯老在《俗世奇人》题外话中说“倘若再写,算我无能”。也希望冯老给脑子里的这些闹腾的小人打打镇定剂,就此停笔。

相关文章

  • 《俗世奇人贰》:世不再俗,人不再奇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不是一本难懂的书。故事精短,半文半白,夹杂着天津话的三言两语白描出个清末民初的天津卫。泥人张,...

  • 读俗世奇人故事,品冯氏语言风格

    读俗世奇人故事,品冯氏语言风格 《俗世奇人全本》是冯骥才先生的力作。 彼时的天津卫是一个奇地,奇地出奇人。冯骥才先...

  •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虽然说为俗世却无俗世之气,我想这俗可能是说用笔十分简洁明了吧...

  • 舒琪凯《读后感》

    要面子与忠实 ——读《俗世奇人》 有感 读了《俗世奇人》我对那只狗黑...

  • “俗世奇人”

    在这个普通的世界,有许多人,他们身怀绝技,却无人知晓。 我的姨父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一名律师,巧舌...

  • 俗世奇人

    神昏头沉眼迷离 酒不醉人人自醉 卧盼花雨乱成双 看影儿斜停 吾欲梦中杀敌。 美人怀 天欲满 谁可摘星辰? 手足巨 ...

  • 《俗世奇人》

    (此篇为书最后“题外话”) 日本的新锐作家南条竹则极通吾国文学。他读过我刊在《收获》上的几篇《市井人物》,便问我所...

  • 俗世奇人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人物形象,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插画,一段段离奇生动的故事...

  • 《俗世奇人》

    这个8月真的不适合读书! 8月中上旬太热,啥也不想干就想傻呆着,为了完成这个月的读书任务,硬着头皮看了一本易中天中...

  • 俗世奇人

    有句俗话叫“高手在民间”,用在北京城里一点也不假。北京城里的人啊,各有各的本事。越本事大,他就越不轻易地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俗世奇人贰》:世不再俗,人不再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yd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