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慧笔:“@优哥您好!把《一瓢客家文化》可否改为《慎终追远话客家》?一管之见,仅供参考。”
优哥(茶优客):“@王慧笔《一瓢客家文化》,是一本书,大约40篇至50篇文章,主题就是讲述客家文化的。会讲到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和娱乐。
什么是文化?余秋雨老师说: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其中生活方式,例如中国人都会过清明节,纪念亲人,这个就是生活方式,这个方式就是文化。
人们慢慢在这种方式中,会处理自己跟天地的关系,与家属的关系。这些就形成了精神价值,这里文化就出现了主心骨。
变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就会结晶成一个东西来,这个东西就是集体人格。
人格是指一批人在生命格调和行为规范上的共同默契,这种共同的默契不必订立,而是深入到潜意识当中成为一种本能。”
王慧笔:“《慎终追远话客家》,就是对客家文化进行历史性的追述,并引发出对未来客家文化的展望,也就是所谓的继往开来。”
优哥:“讲述客家文化一定伴随着历史的故事,我想写的客家文化,是流淌着的客家文化,不是文化化石,博物馆的老物件。
客家文化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
‘一瓢饮’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既然文化是一条大江,我取一瓢用以检测,化验,研究。
我取这个书名的动机是这样来的,如果有比这个更好的书名,我也会考虑的。”
王慧笔:“文化的流变,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的变化(包括博物馆里各个时期的老物件)才能展现出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出这种文化流变的真正内涵,不然,就会流于空谈。
文化的流变,是需要有人证和物证(包括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献’。藉此,损益可知也。”
王慧笔:“‘文化’一词,太大了!您的研究目的是什么?”
优客:“文化是很大,客家文化,也很大,一瓢就是限定词。
因为有疑问,所以要研究。
为什么要花一千多万去修一个祠堂?一般的人只会回答,祠堂年久失修了,坍塌了,所以要重修、重建。但这不是答案。”
王慧笔:“研究文化的‘遗传’还是‘变异’?抑或是文化的‘遗传变异’?
‘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割的。”
优哥:“研究它的渊源,也研究它对当今客家人的影响。”
王慧笔:“研究它的渊源——慎终追远,也研究它对当今客家人的影响——民德归厚矣。”
优哥:“很棒!”
王慧笔:“谢谢!”
优哥:“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