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2019年暑假,我到6Q夏令营当青少年的助教老师。助教生活中,我有一项工作是清场,负责把那些赖床的孩子们轰出酒店房间,确保他们准时参加课程。
这个过程中,我和两个初中男孩的接触和相处,让我对初中孩子的心理,和如何引导他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两个孩子是小学同学,初中不同校,同属于我们常规认知中“需要特别关注”的调皮捣蛋孩子。孩子A的特点是不愿意起床,不想去上课,时间观有提升空间。
孩子B体型稍胖,也不愿意上课,但是每次都会准时起床并洗漱好,串门到A的宿舍陪A。
我和他们的第一次认识就在A的宿舍。A还没有起床,B则是背着书包在A的宿舍晃荡。我以助教老师的身份敦促A赶紧起来,同时要求B先去教室上课,B没有同意。
我一时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就温和地使用了我状态表达:“你们两个赶紧去教室,你们在这里不去上课,会让我很为难的。而且如果你们迟到,我们整个班级会被扣分,这会影响我们的班级排名的。”后来,A以很快的速度洗漱完毕,带着B跑向了课室。
前往教室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任何人都是希望被看到的,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非常需要获得别人的肯定。
我开始挖掘这两个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他们分别写了一张便签的情感银行。(6Q体系中,这是用来表达对别人的爱和欣赏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

我写给A的是:我看到你以很快的速度洗漱完毕,可以推测生活中的你应该是一个行动力很强并且很有效率的人。期待你越来越好。
写给B的是:我看到你一直在等你的朋友A,可以看出生活中的你是一个很有义气的人,我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好朋友,而且很愿意帮助别人。
我把这两张便签贴在我们班的情感银行处。第一节课刚下课,他们俩就径直到我的位置,用一种看起来稍不满的口气说道:“为什么要给我们写情感银行?为什么要把我们的事情写出来?”
我笑着对他们说:“因为我看得出来,你们身上就是有这么好的品质啊。”我能感觉到,其实他们的内心是有小喜悦的。
接下来的五天,他们两个依旧是我们班的“特别关注学员”。A依旧是无法按时起床,B依旧是洗漱完毕到A的房间等他,我依旧是每天都去房间敦促他们赶紧前往教室。
然而一切又变得不太一样了,比起其他的助教、甚至比起导师,他们两个更愿意听从我的建议和指引。
在我们营地学习,手机的使用时间是被严格限制的。到了规定的时间点后,助教会收取手机代为管理。有一次,B不愿意上交手机,他的助教在群里求助。
我去到他的宿舍,和他约定再给他两分钟,之后把手机给我。然后,他拿着手机跑去楼下小卖部买了点零食,回来后就把手机交给了我。
有一次,A赖床不吃早餐。下课后跑来我这里问有没有吃的。我给他面包,虽然他说不喜欢吃面包所以没吃,但是我看出了他对我的信任。
结营那天,我给A系上代表爱和祝福的蓝丝带,并诚挚地对他说道:“我们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加起来就是了不起的进步了。我们不需要一下子变得特别优秀的,我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
A接受了蓝丝带并点头:“每天进步一点点,我还是可以做到的!我会的。”
B一般不愿意参加课程体验活动。但是,只要我过去他身边,邀请他和我一起参与,他都会答应。
最后一次的系蓝丝带活动,他一开始游离在课室,最后愿意带上了我给他系的蓝丝带,接受我对他的祝福。

和他俩短短的相处,我看到,他们的外在行为也许是被老师和同学所讨厌的。同时,他们的内心,却和其他孩子一样,是善良的、并且愿意让自己越来越好的。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变成了现在这种不愿意遵守纪律、不愿意和同学正常交往的状态呢?由于缺乏进一步沟通和了解,结论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点很明确的是,如果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父母和老师,能看到孩子的优点、能欣赏肯定孩子、能和孩子重新建立爱的链接、能重新建立良好的关系,这两个孩子的呈现一定会更加不一样。
而如果想要得到这种美好结局,这两位孩子的父母还得加把劲继续努力学习修,给孩子营造更好更安全更能敞开心扉的家庭环境和土壤。
对孩子的伤害已经造成了,怎么破解呢?只有一种办法,用爱心去融化他们,让他们愿意重新出发。祝福这两位孩子的未来越来越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