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未病概念
“治未病”是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黄帝内经》云:"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是说好的医师在疾病发作之先就能够把握时机进行医治,而不要等到疾病发作之后再去医治。
“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新愈防复”内容。强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愈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行气玉佩铭》: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2、未病先识重在诊察
治未病的前提是识“未病”。《难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是说好的医生可以灵活运用望、闻、问、切的四种诊察手段,综合判断人体脏腑气血虚实,阴阳寒热归属等。
中医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
四诊方法:望神色形态,闻声音气味,问各种症状,切脉与触摸。


3、未病先防重在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
人受天地施化,禀阴阳二气而生。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化规律,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
【和于术数】
运用适合于自己的修身养性的养生方法来调和人体,适应五行生克制化与五运六气规律。
【饮食有节】
饮食要有规律,要有节制,要干净卫士。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定量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保持健旺的消化功能,益于身体健康。
【起居有常】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每个人应根据季节的变化和自己习惯,安排个人的作息时间。应顺应日月星辰运行节律,作息上不颠倒白天昼夜,老年人最好要养成午睡的习惯。
【不妄作劳】
不要违背常规地劳作。劳作不仅仅是指劳动,它还有房劳的意思。适度的劳作、有节制的房事有益于健康,而过度作劳就会伤身。
4、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未病”不存,最为健康。
情志养生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这里的养心主要指情志,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情志过度就会损伤相应的脏器,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思(忧)伤脾、过悲伤肺、过恐(惊)伤肾。
饮食养生生活中饮食要有节制,并注重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
运动养生运动养生是指通过活动身体来维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寿命、延缓衰老的养生方法,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医运动养生讲究精气神合一,传统功法有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
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
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
药物养生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并记载了如服地黄方、乌麻方、黄精膏方、枸枸根方、松脂方等不少延寿中药。而地黄、枸杞、狗脊、胡桃肉、菟丝子、人参、茯苓、山药等,皆为补肾益精佳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