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也好,与人交谈也罢,总之那些你认为会对将来有所帮助的事情,都去尝试做做看吧。
开始时,你可能会基于内心的恐惧与自卑,害怕一旦按下开始键,万一把控不住节奏,失误了怎么办,于是内心又陷入深深的懊恼中,还没开始就已经极度抗拒,当事情开始进行时,又紧张到开始打退堂鼓,这种感受估计都有体会,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赶上去,慢慢的,适应之后,好像一切都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反而渐渐变成了喜欢。
沉浸在某件事情里,把它当成每日必做的功课,自信,慢慢就会回来。松浦弥太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可能有这种感受,有时候会嫌麻烦,一件事常常拖了很久。也不肯开始着手去做,郝景芳在他的《生于一九八四》中有提到过,这是因为人最终要走上一条由自我意志推动的路。那种自我意志你可能一时看不清,却能感受到它和周围磕磕绊绊的摩擦。摩擦越剧烈,人就越痛苦。而你越痛苦,就越说明周遭处境和你的意志之间不匹配,于是你不得不改变你的处境。
其实改变拖延最好的办法就是,凡事先去做上三分钟,不管难易,先不要给你的大脑留思考的余地,趁它还没有反应过来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当一项任务来临时,一定不要抱怨,因为这会降低你的行动积极性,拖得越久,内心就越抗拒开始,你需要立马投身进入状态。

我们都是平凡人,会被繁琐的小事所困扰,所以才会有,人吃饱了最可怕的说法,因为在饥饿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缓解饥饿,可当这种饥饿感消除以后,各种各样的想法涌上大脑,因为生命危机解除,就有多余的心力耗费在其他琐事上。周国平老师说的很有深度,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价值的主次,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至少要不停地向前走,最起码要让自己的生命高度和精神高度可以企及文家觉悟的一角
不要老是盯着眼前的片刻,只沉浸在今朝的成就,会被已有的名誉所限制,要不断走出去,打破常规的限制。若是老惦记失去的东西,时刻不忘,就会自己打败自己。
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就是了。只要看到这一点就行:每次都前进了一步,也许会倒退一点儿,可绝不会完全退回原处。这是有事实可以证明的。这么一想,就觉得很有意义了。就是说,从表面看好像白费力气,其实不会的。
我希望你照自己的意思去认识你自己,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最后引用惠特曼《草叶集》中的诗,
我按自己的方式生存,这足够了
即使世上没人理解我,我安然而坐
即使世上没人不理解我,我安然而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