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时间速度完黄有璨老师的《运营之光》,其实这本书在书单里已经收藏挺久了,但因为各种原因迟迟没有打开过,直到最近在梳理自己的求职方向和匹配岗位时,才开始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运营“。
最开始知道黄有璨老师的存在不是通过这本书,而是他创立的三节课。一开始对于“运营”这个概念我也是一头雾水,甚至在看到很多招聘广告上看到运营做的无非是一些苦力活,比如写文章,做活动,陪用户聊天等等,再往高级点说,就是通过制定相关的运营策略,来拉新,促活,留存并最后形成公司的营收。后来系统学习文案写作后,才发现原来能做好运营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以在学完三节课后,再回过头读这本书,不但让我这个准运营小白慢慢摸清了方向,也看到了这样一个所谓“打杂”岗的未来和希望。
分享书中最触动我的三点吧。
黄有璨老师在回忆他的职业过程中,提到了他曾作为一个运营人的信仰,或者说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回报后置式“的意识和行事风格。身为运营人,我们是最接近也是最了解用户的一群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给用户创造价值,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当我们秉承“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甚至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时,对方最终一定也会给予我们无条件的认可和回报,并且这种回报,有时甚至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这是他身为运营人感到最幸福的时刻,是那种以自己为杠杆去撬动起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带来的幸福感。这也是为什么在他早期创办三节课,进行推广的时候,很多高段位的企业家都愿意站出来为他背书。
其实仔细一想,这种回报后置式的逻辑,很像我们平时说的延迟满足,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情感账户”。就是你在过去某些时候付出和积攒下来对方的认可,总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来一个小爆发,并且反哺到你身上为你带来出乎意料的巨大价值。同样在对待家人,朋友,伴侣的感情时,我们付出的一切感情流动都是在积蓄,一定要先存款再消费,偶尔在这个账户里取取款后,也要继续维系,如果只取不存,账户很快就会枯竭断流了。明白这一点以后,在对待我们身边人的时候,一定要多付出少索取,这样的关系才能走得长远。
第二个是在运营之“光”里面提到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运营人应当具备的四种思维模式,其中有一项是精细化思维。我们都知道,运营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体系,当我们在设定完目标后,需要一层层去拆解成无数个可执行的小细节。这点尤为重要,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关注某些细枝末节,而忘记我们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导致执行的过程中,慢慢迷失了方向也分不清轻重缓急。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运用我们的大脑不断去做判断,做选择,这也是个非常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当我们看到最后神奇的产出是由这些细枝末节一点一点堆砌起来后,我们对整个运营体系和流程自然也有了更好的掌控力。
当然,不仅是运营,每个岗位,又或是生活中面临的每个待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这样一套思维去付诸实践。把每件事按类别区分,然后找关键节点的主要目标,并拆解成各个可执行的步骤,这样在多任务处理问题的情况下,我们会对整体有更全面的把控,在地执行过程中也可以做到有据可依。
最后,也是想要在接下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警醒自己的一点,关于环境与选择。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或者事件中去,自然会获得巨大的提升进步。"
在面临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的两难选择上,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看好并且有足够发挥空间的事。也就是说,我们要么去一个体系流程都相对健全的大公司耐心接受打磨,要么就在一个方向相对清晰的小公司找到一个靠谱并且愿意带你的老板。最重要的是,无论做怎样的选择,都离不开在实践中的反复操练与学习,当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永远保持着对新事物的高度敏锐才不至于被这个时代所抛弃。
最后的最后,借书中的一句话勉励自己“你在创造一个世界,并令人在其中获得愉悦”。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指南针,无论在职场中去向一个更高级别的运营人进阶,又或者在生活中不断迭代自我,完善自我,书里的精髓都需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慢慢去领悟。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有什么东西曾经拯救过你,那就用它拯救这个世界吧。因为值得,所以要倾尽全力付出。
附上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