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中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学习(配合高效方法的刻意学习,且能产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本篇不谈高效方法,只讨论刻意学习。
刻意学习不是以兴趣为导向选择学习材料,而是应该以目的为导向选择学习材料。漫无目的的学习只会导致一事无成,最终落得学习无用的下场。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是可以改变人的大脑的。一项关于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有趣研究中,完成详尽的培训过程的受试者的海马区比中途退出培训计划的受试者的海马区要大得多(海马体是大脑记忆的区域)。学习到的信息对于我们的大脑如同食物对于我们的身体一样重要。它会影响我们的思考,行为,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物理学家薛定谔在《什么是生命》一书写道:生命以负熵为食。通俗一点讲,生命是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获取信息而存在的。信息是学习的对象,我们每一次学习都是在获取信息。信息的筛选是学习的第一步,输入的质量决定了输出的质量。
为说明刻意选择输入信息的重要性,我想以毛泽东的学习经历作一个例子。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就反对死读书,读死书;是不赞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早在1912年,他先考取长沙省立第一中学。但他对这个学校并不满意,感到学校的课程太浅,内容太旧,且校规烦琐。在他从一位国文教师那里借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觉得与其在这里读死书,不如自修更好。这样,他在该校只读半年就退了学,订了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读书。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世界之大让他惊叹!他也是在这里起步“走向世界”。正是早期有选择的筛选输入的信息,才有了后来他最伟大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
接收的信息塑造了我们的大脑,每当做决策时,这些信息是我们决策的依据,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判断。信息塑造出的思维模型很难被改变,这也是我们很难说服一个人的原因。毛泽东说: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当知识分子摄入了错误的信息,他的言行是错误的,且摄入的错误信息越多越有害于社会。
那么我们该如何刻意选择输入的信息?列举了基本原则仅供参考:
- 不会过时的知识
- 实验证明为真的知识
- 更有解释力的新知识
- 能改变我们行为的知识
学习材料经过清单筛选是学习前不可或缺的步骤。设计一个自己私人的筛选原则清单,筛选出你愿意接收的信息,因为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有更好的想法,欢迎评论区跟我交流。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后,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当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我们交换后,你我都有了两个想法。
下一篇文章会讨论如何构建思维模型,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