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师的简书《写日记很重要》中有一个案例,一位来访者问了两次“是不是对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老师第一次回答“那当然”,第二次没有正面回答,想要作为下一次的咨询会谈目标之一。结果求助者在第二次之后就脱落了。十多年以后,原来的真相是——当年求助者看到老师热情的送走了其他的“来访者”,而没有送她。为此感到失落,气愤,发誓再也不找李老师咨询。结果呢?那个被热情送走的并不是求助者,而是帮老师办事的旧同事。
一切终于真相大白。
在此,我感受到的是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真实,而只是我们看到的真实。事情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大象是什么样子呢?摸到腿的说是柱子,摸到耳朵的说是蒲扇,摸到尾巴的说是绳子,摸到肚子的说是墙。可是大象既不是柱子,也不是蒲扇,也不是绳子,更不是墙。大象就是大象,只能说腿像柱子,耳朵像蒲扇,尾巴像绳子,肚子像墙。可是我们有多少人在不能真正认识大象的前提下,更明确的知道自己看到的只是大象的其中一部分呢?

我们总以为我们看到的都是真的,我们也总以为我们听到的都是真的。可是这些所谓的看到的,听到的,真的是真实的真实吗?
就像说大象的腿是柱子的,他真的是摸到了像柱子一样的东西,他说的难道不是真的吗?是真的,可是这只是真实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全部。他错了吗?没错。可也不对。
在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我们又有多少以偏概全呢?又有多少次因为以偏概全而对对方心怀或怨恨或气愤或不满等各种情绪呢?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完整印象的过程。
作用于个体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自然信息,另一类是社会信息。由各种自然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物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一些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主观因素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个体的经验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示来解释,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人往往是经验主义的,过去的经验对其未来认识事物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觉知,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当我把自己的“真相”也拍照发给她时,她也很吃惊。令人高兴的是,她除了立马道歉外,还意识到了“自己当年的自尊多么低,多么希望能有人关注”!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扮演的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有的人自尊水平高,有的人自尊水平低呢?就是因为我们的经验不同,导致了我们对同一对象的认知结果不同。这期间,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认知不同,对他人的认知也不同。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也就是个体倾向于用以往的知识经验解释知觉对象。
同样一个迎送的动作,自尊水平高的人和自尊水平低的人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感受,两个人所描述的真实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然而真实的真实确实是一样的。也就说因为我们个体的对以往的知识经验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只能听我们想听的,我们只能看我们想看的。而对方想要传达的或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们已经自动忽略了。

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似乎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真实因此带来的感受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若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那还是很幸运的。若是反而降低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呢?
我们大多数人只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里,只活在自己的个体经验里,也就是我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活的好不好呢?是不是幸福呢?取决于我们的个体经的主观经验。
好在,在十多年以后,这位求助者进行了求证,得到了真实的答案,解除了心中的那份“情怀”。真实的真实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如何解读看到的真实更加重要!所以说是什么不重要,如何解读才重要!
您如何解读您看到的真实呢?您解读的真实会助力你的生活幸福快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