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生活
-3-“无为而治”的治国实践

-3-“无为而治”的治国实践

作者: 清小默 | 来源:发表于2019-06-30 16:44 被阅读0次

1.汉之初,确立“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公元前202年,乌江边上,布衣刘邦击败时代贵族项羽,结束了楚汉战争,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社会凋敝,百废待兴。塞外匈奴常扰,让整个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谏臣提出:休养生息,无为而治。

2500年前,老子与尹喜的对话。

尹喜:老师,何为无为而治呢?难道君主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治理好一个国家了吗?

老子: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的解读:顺势而为)。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自己可以把自己的事儿做好)

尹喜:老师,君主究竟应该怎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老子: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不要经常翻动,不然会被翻烂。

出身市井的刘邦,有极高的洞察力,接受了“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治国理念。减税负,恢复元气。


2.文景之治,坚持并深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

汉文帝刘恒(儿子)、汉景帝刘启(孙子)将无为而治发挥到更大作用,停止大型战争、不大兴土木。

汉文帝皇后窦漪房(黄老思想统治者)坚持无为而治,让汉帝国没有偏离发展轨道。她认为,要一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己发展,统治者只需要适当匡正和指导,不干预民间的生活。

经过两任皇帝41年的统治,汉帝国终于迎来了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的基本思想就是:政府要尽量地减少作为,采用“小政府“的做法,让老百姓自己处理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生产得到恢复;人人自爱,办事都以义为先,不触犯法律。

老子:最高明的统治者,民众只知道他的存在,统治者谨言慎微,不随意发号施令,天下之事自然就会成功。

后世解读:无为和自然是一对概念,无为是对统治者、管理者而言,要求少干涉;自然代表一般人。


3.汉武帝,无为变有为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儿子刘彻(16岁)继位,史称汉武帝。刘彻登位之初,雄心壮志,与垂帘的窦太后治国理念不同,希望自己手中的权力能与国力有相同的尊荣。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同时也是西汉王朝统治方针的分水岭。国策从无为变成有为,汉武帝刘彻,将大汉雄风刮遍四方。大漠孤烟中,大将卫青、霍去病3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将汉朝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扩展到阴山以北,南部的南越政权也归附汉朝,两广地区自秦朝以后重归中国版图。但也背负了沉重的代价:死伤不计其数,户口大减;国库亏空(打仗就是烧钱:军费、军饷、战略物资),社会财富流失。武帝晚年,国家财力不足以支撑战争。

公元前89年,长安的未央宫里,汉武帝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皇帝《罪己诏》。决定停止苛暴政策,不准随便征战,全力进行农业生产。大汉开始走向衰败。晚年,匈奴又大举进攻,为汉武帝的一生划上了颇具讽刺的句号。

尹喜:老师,为什么有很多聪明的君主,最后会失败亡国呢?

老子:要想治理好天下,又妄意施政的君主,为什么会适得其反?因为天下万物,不能凭一人的欲望而有所改变,轻易发号施令,让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注定会让君主失败。


4.贞观之治,无为下的盛世王朝(唐·李世民)

在后来中国历史无声的演变中,无为逐渐被有为所取代,儒家也成为各国治国理念,但老子和《道德经》的治国理念一直未被遗忘。

公元626年,唐·长安。唐太宗李世民任第二代皇帝,年号贞观。上任第2年,突厥濒临长安。

李世民用老子的思想来解决眼前的困局,用“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来回击咄咄逼人的突厥,用谈判的方式化解了帝国的危机。

将重心放在了恢复国力上,接受了魏征“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治国的关键在于一切顺其自然,让百姓自正自化”的建议。自此,与民休息、清静无为成为唐王朝的国策。老子的治国之术,为今后帝国的崛起做好了精神储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君王若能遵守道的无为,天下将自归安定。”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尽量减少不适当的、过多的、不必要的人的作用,让事务自己发展。

唐帝国在无为思想的指导下迅速恢复国力,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一片欣欣向荣。

“以道治国,以柔取胜,无为而无不为”。唐王朝最终成为7世纪的世界大国。老子的思想,再一次为中华文明的鼎盛更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凡是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老子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理念就会给统治者以智慧,使天下苍生受益,创造文明盛世。

相关文章

  • -3-“无为而治”的治国实践

    1.汉之初,确立“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公元前202年,乌江边上,布衣刘邦击败时代贵族项羽,结束了楚汉战争,建立西...

  • 【转】关于“黄老之术”的无为而治

    一、“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老子...

  •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1] 老子认...

  •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

  • 手放开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1、这句代表,无为而治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 2、战国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无形暗...

  • 无为

    古语有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讲述的是治国之道。如今,愚人所表述的无为则是真的无所作为。 时光缓慢的...

  • “无为”的修行次第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无为”, 在老子的思想里,君王最高的治国境界为“无为而治”, 那如何达到“无为”的境界呢? ...

  • 浅谈一下对于佛道儒家部分语句的个人理解。

    道家:无为而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明心见性,本性自足。...

  • 以正治国,就是用正道治国

    ——《道德经》的管理智慧之二 □ 湖 山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温和的治国理念,具有原始的人性化管理特征。实现...

  • 无为而治与市场经济

    道德经讲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理念。《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无为而治”的治国实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ub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