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帝的武字正是其统治时期对外战争的体现,而其左右臂膀就是汉朝双壁的卫青和霍去病。
奴仆卫青:卫青的起点不一样,作为一个公主家的家奴,在朝堂之上总是小心翼翼,但是第一次的战争结果就证明了卫青是一个好的将领,也是第一战,开始汉朝的战争方向的改变,此战之前是防守或者是诱敌深入,之后的作战就是出击,在敌境上战斗,但是四路大军出击只有卫青一路有较大的斩获,这是因为请报,跟之前的作战不同,因为是在敌人的土地上,所以情报与地形来源不是那么可靠,李广这个老将几乎没有什么功劳?他所熟悉的战争模式已经结束了。
大将军卫青:在第一次战争中,那么为什么卫青的战功是最多的呢?因为还要有勇气,其他两路虽然没有迷路,但是打了几场小战就退了,因为这是敌境,怕被围歼,因为他们是老将军怕输,但是随着战争的增多,他们也熟悉了这种作战,所以战果也是可以的。而卫青的目标与对这种战争模式的理解就是,既然在敌境打,成本肯定比防御作战高,但是论国力的对比,肯定是我们强大,战争目标就是让敌人再无南下的能力,所以找到主力,就算是非常不利的战损比,对汉朝也是胜利,所以一往无前。
河西之战:此战是卫青的巅峰之作,也导致匈奴作战方式的被迫转变,随着汉朝的反击,匈奴也上头,面对卫青的一次次的出击,匈奴选择主力对决,而河西之战就是最大的对决,无论是参战双方的兵力,还是对两国意义来说。汉朝胜,可得十年和平,匈奴胜,战争又会到了以前。河西之战以后,匈奴只能在汉军出击之后,退守漠北,这种反应反而让习惯打决战的卫青有点适应不了。对匈奴作战从被动反击到主动出击的变化也已经由卫青完成了。
长安公子:霍去病是一个少女偶像,满足年轻,帅气,多金,潇洒等条件。与他的舅舅的童年不一样,他的童年生活应该是不差的,再加上汉武帝的宠爱,他的一生充满了自信,他的军事生涯开始的时候正是匈奴失败。随着河西之战的胜利,对匈奴的作战已经由主力决战变成了远袭,他的属下则是军中将领的子嗣组成,这些人的军事素质和战斗欲望是比一般的军队是要大,这个在长安肆意驰骋的贵公子马上面临他的第一场战斗了。
随军出征:在这次的出征中,以及霍去病的战功表示匈奴的实力已经下降的不成样子,但是匈奴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从飞将军李广的一代名防御名将,到卫青为主的主动出击主力决战,再到霍去病的极限远征,汉武帝的一朝三代名将没有空窗期,真是天佑中华。这次的最大的战功不是歼灭了多少敌人,而是让匈奴意识到龙庭也不安全了,并且匈奴的战略发生了变化,霍去病恰恰是适应了这种变化,汉武帝想要知道匈奴发生了什么变化,再说霍去病的战功是可以褒奖了。
酒泉:随着张骞的回归,知晓了匈奴的势力范围,接下来的就是进一步的打击与削弱匈奴的范围,这次出征是以霍去病为主,但是要此战难度下降,就必须把主力吸引走,这个重担就有他舅舅抗,酒泉可是因霍去病而得名啊,这个地名永远牢记着霍去病的功劳,此战的目标就是打通河西走廊,进一步的减弱匈奴对西域的控制力,减少匈奴的势力范围。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原本预计的是打击,结果一战功成,霍去病的长途远征的才能也显露出来。
封狼居胥:此战是双头作战,根据作战的目标不同,部队的实力是不一样,迎战单于主力的霍去病的实力肯定是强于卫青的,为什么听到卫青遇上了主力,他们就要求回去,理由一是卫青大将军的部队实力恐怕不强,二是自己的目标就是单于,没了目标这么打吗?但是霍去病知道此战的目标使让匈奴再无南下的胆子。那么继续进攻就行了,而封狼居胥的作用是进一步的打击匈奴人的士气,使匈奴人胆寒。
霍去病的纪念意义:霍去病是一个符号,是与汉文化紧紧相连的重要符号,如果中国的历史书上没有这个符号,那么汉文化就失去了一些精神,一个强大的文化不是仅仅只有文采,还有武德,如果没有武德,这种文化只是太监文化,如果没有文采,那么这种文化也只是莽夫文化。没有霍去病,地理老师如何去讲酒泉啊,没有霍去病,语文老师如何去讲一些诗词啊,没有霍去病,爱国教育以谁为样板啊?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何以称强?志向远大可称为强,能力超众亦可称强,周总理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年轻时创建特科。中国有如此志向远大,能力出众之少年,中国焉能不强?霍去病年少时“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三征匈奴,封狼居胥,汉朝有如此少年,汉朝独以强亡也就不难理解了。如此少年,中国历史教育书上竟无名?少年没有偶像,自会有替代的新偶像,他日你们痛斥我们不强,这就不是我们的问题了?弱冠之年,勇冠三军。
欢迎加QQ群:110851018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