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为不合群系列之三,开篇为《毕业后,我成了不合群的大学生》,之二为《转身后,我成了不合群的公务员》……

毕业前夕,大家伙都奔前忙后,却有人依然不急不缓。选择工作,别的人都找热门行业,却有人爆出极度冷门。同是上班,其他人都豪情满满,却有人整日不敢声张。
这个人,很不合群。这个人,便是我。不合群,多年未曾改变。
当年毕业时,同学问我,为何选择部队?我说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呵呵一笑。有女生不解,悄悄探寻,为何要去吃苦?我说磨砺自己、讨你欢喜,她只嘿嘿一笑。不明所以者,总是纳闷,为何不去挣钱?我说学业不精、只能混日,他们哈哈大笑。
当年也是排名靠前的著名学府,你们说的211/985大学,就业形势尚好,为何犯傻进了部队?而且,一干就是十五年。
或许,祖国需要时,方显男儿本色。
大学生活,优哉游哉,三点一线,无忧无虑。学习之外,与游戏为伍,与阅读相伴,打打球,听听歌,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工科学子,谁去管什么时事政治,哪里有什么家国情怀。大四之后,毕设结束,更是无人管束,遥想当年,那段闲情惬意的生活,令人怀念。
那几年,刚刚实行并轨制改革,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不过,既是名校,自然不愁归宿。对应的科研院所数不胜数,各类企业人才奇缺,最不济也可以谋个工厂里的去处。毕业临近,各大单位纷纷展开抢人大战。那时物价便宜,勉强维持生计,自然不在话下。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少同龄人的追求。
那几年,高校招聘刚刚兴起。外间大型招募热火朝天,校园招聘大会风生水起。闲来无事,便去凑凑热闹,体育馆里,人头攒动。少不更事,懵懂无知,面对五花八门的展位,竟然不知所措。正当要打退堂鼓,准备仓皇逃离,却被一处“另类”招聘留住脚步。
没有鲜艳夺目的广告牌,没有穿着性感的导引员,没有大声吆喝的宣传语。一桌一椅一铭牌,一人一笑一制服。独处一隅,并不醒目,那一刻,却成为全场最亮丽的风景。我的目光,锁在铭牌之上,久久不愿移开。只有四个大字:特招入伍。
突然之间,热血沸腾。儿时梦想,父辈谆告,祖国山河,孩子笑脸,如蒙太奇般迅速闪现。耳边仿佛响起“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扛起长枪站排头……”也不知哪里来的勇气,我红着脸,硬着头皮冲了上去,怯生生的问了一句:这里,招……招人吗?
一道锐利的目光射来,伴着一句声如洪钟的提问:能吃苦吗?我陷入沉思之中……
或许,不够强大时,才要锻造自己。
从小到大,家境不算殷实,但吃喝不愁,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父亲一直教诲,定要热爱工作,勤劳才是本分。直到大学,才体会出劳动艰辛。开始自己洗衣服、搞卫生,若非舍管阿姨经常检查,被子也是许久不叠,房间之乱,自不必说。
大学生活,按部就班,考前突击,考后放纵,倒也自然。业余时间,常去打工,美其名曰社会实践,实际却是囊中羞涩。修过电脑,发过传单,跑过街道,编过程序。遗憾之事,却是未能遇上传销。经历不同岗位,自觉才疏学浅,经验不足,职场并非学生想的那么简单。
至于吃苦,莫属军训。跟教官赌气,见不得他们被女生仰慕。军姿队列,一板一眼,只想证明自己不差。每次出错,总会惹来对面女生哄堂大笑。越是自卑,越是激发昂扬斗志。烈日暴晒,毫不退缩,卧姿装弹,像模像样。感觉被人偷窥,心中窃喜,突然有了男子气概。
班级里头,我不优秀。考研失利,除了感冒作祟,基本功不深才是硬伤。就业推荐,名额向“关系户”倾斜。学校分设军工、民用两类生源,军工不交学费,定向分配,民用自理费用,各安天命。毕业在即,各显神通。民用如我,无依无靠,何去何从?
特招入伍,一道闪光。仅凭自己,可否胜出?若论身体,瓷实健壮,虽不坚持跑步,但天天打球。要说吃苦,军训拉练,一天一夜,咬牙坚持。大学四年,远离家乡,自生自灭,生活起居,打理顺畅。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困难可以打倒?想起女生讥笑的目光,我便豪气顿生,大声回答:我能吃苦!
也许我的声音圆润俊朗,听者感动,于是留下联系方式,等候进一步召见。然而,一等却又等了很久……
或许,耐得住寂寞,才能收获喜悦。
一旦有了希望,便心有所属,寝食难安。招聘会时,留下基本信息,戎装男子并未多言,说是会去调阅档案。然而,周遭同学捷报频传,有人被研究所优先录用,有人被保研去了清华,有人留校继续深造。而我,却不敢轻举妄动。
东莞有家公司抛来橄榄,我跟父亲汇报,他说公司容易学坏。河南有家工厂需要研发人员,学校大力推荐,我却嫌弃过于底层。曾经打过短工的公司也跟我联系,不乏方正、搜狐这些如今名声在外,而当时却刚刚起步的知名企业。
当然,还有我曾帮忙做过网站,编过程序的个体公司。如果放在当下,它们会有响当当的名字:互联网创业公司。而那时,李彦宏还在美国念书,张朝阳也才回国不久,中关村还只是个攒电脑的市场。然而这些,全都与我擦肩而过。
一直在等,因为相信,承诺不变。答应过我,再次召见,就算拒绝,也该发条拒稿简信,否则,会是不礼貌的表现。于是,在校园里已经摆起跳蚤市场,毕业生廉价售卖物品之时,我还保留着一切私人珍藏。当大家开始把酒言欢,我却依然只是喝茶。
终于,等来通知,却是来自学校。还要进行一次集中面试,啊?人生第一次面试,到底该准备哪些?会不会考国防知识?然而,没人告知。于是,便去恶补了2周《人民日报》,连看5期《世界军事》,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亮,对症下药,无益却无害。
结果,人家根本就没笔试,只是现场提问。后来才知,他们早就筛选过个人档案,人选已经确定,面试只是确认一下罢了。
还好,当时没有着急,只是选择等待。后来,有数据显示,那一年,全军特招入伍1200人左右,而应征人数突破50万。
如今聚会时,同学问我,为何要去部队?我说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点头微笑。有些人不解,悄悄打听,部队是否很苦?我说没有什么、都已过去,他们会心一笑。不明所以者,还在纳闷,军人工资高吗?我说温饱不愁、衣食无忧,他们嘿嘿一笑。
是啊,当年那个不合群的毕业生,辗转反侧,却又再次回归社会。然而,一切,是否可以回到最初模样……(前作可阅)
网友评论
互联网少了一位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