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娅菲
来源|《深度工作》
字数2069|阅读8分钟
我觉得是可行的,只是由于行业的传统特质导致,有些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但是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进行学习和研究。
在简书专题《医药第三终端》里曾写过两篇文章,关于线上微信群运营的技巧及经验分享,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阅读一下。

那么在这里还要纠正一个概念,
就是微信群≠社群。
接着《社群思维》这本书进行拆书分享:
01 什么是有效社群?
☞☞有效社群是一种由体验用户构成、能够满足成员精神需求、具有鲜明价值观的精神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02 打造社群必走的五个步骤
☞ 群成员要选择合适的人进来,数量不宜过多,确保规模可控;
☞ 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去满足成员的精神需求,即存在感、创造力和幸福感;
☞ 需要去塑造社群的精神内核,即一种鲜明的价值观,并不断向成员输出、反复强化;
☞ 需要以精神内核为基础不断为社群成员赋予精神标签,并将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精神联合体;
☞ 需要不断兼顾社群成员的切身利益,努力建设一个机制化的利益共同体。
03 有效社群的五个原则
☞核心价值观是确保社群有效的根本。
☞满足精神刚需才能让成员热爱。
☞选择成员贵在质量而不在数量。
☞坚持去商业化的社群运营方式。
☞精神共同体之上的利益共同体。
04 有效社群的八个特征
☞ 相互熟识,信任尊重。
☞ 积极参与,气氛活跃。
☞ 内容丰富,互动充分。
☞ 规范明确,机制清晰。
☞ 组织有效,激发能力。
☞ 归属心理,贡献意识。
☞ 凝聚力强,行动一致。
☞ 互助关爱,积极向上。
有效社群成为点燃用户之道,是通过吸引体验用户的方式开始的。体验用户是构成有效社群的最佳人群来源,而有效社群是创业公司为了日后获得大规模用户社群而播撒的火种。
有了第一批种子客户,才有第二批,第三批。
05 引发对于当下工作的思考
☞☞ 这段话给了我很多启示,就是对于我们医药第三终端行业分析,我们的运作模式是事业部→省区→地区→县区→诊所→终端消费者。
☞☞ 那么原来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建立了线上微信群,也开展了一些关于微信群的运营,微课堂,线上秒杀等各种活动,但也遇到了瓶颈的问题,就是群成员在群里比较混乱,没有什么共同的价值观可言,也没有形成很好的粘性,当然导致这样的问题出现,也是由于我们的业务经理运营不到位导致,就是发发红包而已,没有建立有效连接的纽带。
☞☞ 这里还是举微信群的例子,群气氛不活跃,群成员缺乏积极性和参与度;每天分享的群活动内容枯燥无味,无法促进成员之间的高质量、深层次的互动交流;没有明确的群规,即使初步制定了规范也难以严格执行,群成员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也无法做到清晰、合理,以上都是造成出现死群的原因。
☞☞ 我们只有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才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另外对于医药第三终端市场还有一个本质性问题,就是从业人员的心理不重视,对于这一点属于根深蒂固的思维僵化导致。
☞☞ 就需要我们管理者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具体工作的时候可以按照下属情况去合理安排,例如终端业务经理重点工作内容应该是开发维护客户,而市场部长学术部长可以从事着这些有利于品牌建设,打造长期合作粘性的具体事物中去。就是如果想要开展这样的工作,还是得专人专岗。
☞☞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他的优势在客户开发在销售上,而你每天给他布置了这些细致的运营的活,就会引起他的反感,直接结果就是:两样工作,哪样也没做好。还会把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原有的基础工作能力磨灭了,这也不利于团队的稳定。
☞☞ 那么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发展。优秀的经验和优化的工作方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去践行,从而更好提高组织人效。所以无论从事的是功能性商业还是传统型企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必备的能力。
☞☞其次就是要多研究成功案例,不是知道了什么方法后拿来即用,看也不看,我一直觉得这世上就没有这样的方法和捷径,说大家用了都管用的,一定要研究一下,看看我们当下的条件是否匹配,是否满足一些必要条件,然后小面积应用看看市场反馈,确定没问题后再大面积复制的。
☞☞ 从事事业部管理三年多,遇到了非常多的业务经理直接要工作方法的,很多时候给也不是不给也不是,因为你知道他的心里是想走捷径的心里而客户基础又太差,即使给他了,也成不了。但是他不认为这样,反而再和你纠结你为啥不给他。
☞☞ 所以我一直认同曾国藩的理念就是聪明人都在努力下笨功夫,市场也同样需要深耕细作,就像煲汤一样,需要小火慢炖,味道才鲜美一样。
☞☞ 夯实基础是最重要的,有句俗语说得好,还没会走就要跑了。一定是行不通的,在运作市场,坚守初心,保持定力有时候更重要。外面的信息有时候很容易影响我们的行为,尤其是一段时间的低谷期,会让我们产生自我怀疑,但往往坚持到最后,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最后不管选择什么样高大上的方法都要有匹配他的土壤。战略的懒惰一定要规避,战术的勤奋要有所改变,朝三暮四的去频繁换方法不如脚踏实地的打基础。
思想需要碰撞,才更深刻,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关于作者:
85后的职场女性,喜欢利用业余时间码码字,记录一下成长心得,分享一下对于生活工作的深度思考。愿我们都能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热爱它,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