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恶

作者: 小写写 | 来源:发表于2021-10-14 17:25 被阅读0次

人性最初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这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以来都探索的命题。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人一开始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的确在很多故事中,反派角色往往也不是天生就是个恶人,大部分是因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和人类的伤害,导致一开始善良的人格逐渐变得扭曲,性格也变的极端才会走出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但是欲望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东西,大多数人都是基于对社会道德和规则的束缚,抑制了自己的欲望。

欲望是罪恶的本源,倘若社会上没有任何事情的约束,人都是自由的,欲望不再受到限制,那么人性又会变得怎么样呢?

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行为艺术家,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告诉了我们答案。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出生于塞尔维亚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她在六岁以前都与自己的祖母生活在一起,她的祖母是一名虔诚的教徒,因此她小时候常常跟随在祖母身旁出席不同的宗教场合。

在六岁那年,玛丽娜拥有了一名弟弟,玛丽娜离开祖母开始与父母生活。玛丽娜的父母都曾经是个军人,受到过军队严明的训练。因此她的父母对她就比较刻板严格,日常生活都会受到很大的束缚,她不再常驻于宗教场合,而是开始学习钢琴,学习英语和法语。

在这样机械重复而又枯燥的日常中,玛丽娜逐渐感到了压抑和束缚。

稍微年长一点,玛丽娜开始对艺术产生了朦胧的向往,参加艺术的讲座也算是她作为排解压力的一种方式。在玛丽娜13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为她找来了一位艺术老师,而这位老师的风格给了玛丽娜很大的影响。

随着玛丽娜艺术的深入探索,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后来逐渐长大,母亲的管制越来越少。玛丽娜29岁时,终于完全摆脱了母亲那种压抑式的教育,更加地放飞自我。

为了寻找灵感,她居无定所,曾去过德国去过美国还去过荷兰去过巴西,她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张扬着一种大胆和狂野的视觉效果。

后来她走进了行为艺术的世界,她将童年时期的压抑全部释放在了这些表演之中。

一次表演中,她甚至忘我的用刀尖扎向了自己的手指甲的缝隙,虽然这样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惊奇的体验,也赢来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但同样也为她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

玛丽娜对此不以为然,她认为这是艺术的表达一种方式,她的表演方式越演越烈,与观众的互动也越来越密切,其中有一场表演,是玛丽娜做过的最为大胆的表演。

在表演的现场有一张长长的桌子,桌子上放着各种物件,有剪刀、玫瑰花、镜子、画笔,甚至还有鞭子和铁链。身为表演者的玛丽娜给自己打了麻醉药,她的身体没有任何知觉,但是她的脑袋还十分清醒,因为她想要亲眼见证这整个表演的过程。

玛丽娜在现场当着所有围观者的面,签下了一份具有法律效应的免责书,并告诉了那些围观的人们,她将自己麻醉了六个小时。而在这段时间之内,观众可以用这桌子上的任何一样物件,在她身上使用。除此之外,这个房间有一个专门的摄影师记录下这些人们对玛丽娜所做的事情。

那么在这样一个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并且当事人无法法抗的情况下,究竟会发生什么呢?

在这场表演开始的时候,观众仅仅停留在议论围观的程度,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他们还对玛丽娜的保证存在疑惑,另外一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上去想要对她做什么。

随着时间不断地溜走,现场这样奇怪的氛围并没有维持太久,有一两个胆子比较大的观众来到了玛丽娜身边,试探性地推了推她,发现她真的并没有任何的反应。随后观众环顾了一圈摆在桌子上的工具,选择了一只普通的唇膏,在玛丽娜的脸上胡乱涂抹着,在一旁等候的工作人员也没有丝毫想要阻止的意思。

周围的观众看到是这样的反应,变得兴奋蠢蠢欲动起来。起初,那些观众还十分的温柔,有的递给她一支玫瑰花,有的在她的脸上写了一些英文字母,还有的人轻轻地拥抱了她。

麻醉的作用时间大概过去了一小半,大家的举动都还没有特别过分。

但逐渐,一部分观众的所作所为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们将桌上的酒泼到了玛丽娜身上,有的用剪刀剪开了玛丽娜的衣服,有的用布满刺的玫瑰花抽打她的身体,而玛丽琳因为被麻醉了所以并不能感受到疼痛,只是伤痕还是不无可避免地出现在了她的身体上。

如果说这些还是小痛小痒,那么接下来观众的举动可能会出乎你的意料。在完全没有道德和法律的限制下,有些人开始越发疯狂,做出了一些充满刺激性和危险的举动,有人用玫瑰刺进了玛丽娜的身体,有人用小刀割伤了她的身体,甚至还有人开始用拳打脚踢。

有一名男子,还拿起了桌上一把装有子弹的枪支,下一秒他就将枪口放入了玛丽娜的口中,几乎只需要轻轻的扣动一下扳机,玛琳娜的生命就会在这一刻静止。好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一位观众一把夺走了男子的枪,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玛丽娜看着这些在失控边缘的人们,对她的所作所为流下了泪水。

终于,六个小时过去了,麻醉的效果也在慢慢褪去。玛琳娜感受到了伤口带来的疼痛感,无法抑制地流着泪水,缓缓起身,看向刚刚施暴的观众们。那些观众大多都因为心虚,不敢与玛丽娜对视,最终都一个接着一个落荒而逃般地离开了现场。

留下玛丽娜,工作人员,和摄影师见证了这整个残暴的过程。

这是自己做过的最沉重的作品,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如果你把决定去交给观众,他们可能真的会杀死你。人性当中的“善”是我们所能遇见的,其中包括了关爱、宽容、帮助和信任等,它们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安全和温暖,然而人性当中的“恶”是人所无法想象的深渊。

当玛丽娜经历了这一场人性表演后,久久都沉浸在这样恐惧的心情中无可自拔。透过这样一次极为震撼的表演,我们也看到了人性黑暗的那一面,倘若这个社会不再有道德和规则,实在难以想象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相关文章

  • 平庸的恶

    1960年,纳粹军官阿道夫·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绑架,次年在耶路撒冷受审,全球关注。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接受《纽约客...

  • 平庸的恶

    人性最初究竟是向善还是向恶,这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以来都探索的命题。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人一开始的...

  • 李秀伟:何谓平庸之恶

    一、平庸之恶的概念 “平庸之恶”英文为Evil of banality,作为哲学术语,是指在意识形态机器...

  • 关于“意识”的思考

    【平庸之恶的核心是“无思性”(Thoughtless)。平庸不是恶的本性,而是完全没有思想,缺乏起码的思考力和...

  • 048:平庸的恶

  • 反对平庸的恶

    总有人打着“大众”的旗号给那些既没违法犯罪也没妨碍他人只是有些自己的小兴趣小爱好与“大众”的要求有些小差距的人冠以...

  • 平庸无奇的恶

    【汉娜·阿伦特(1906年—1975年),原籍德国,被欧美学界和舆论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女性思想家、...

  • Banalityofevil

    “Banality of evil”,恶的平庸,或平庸之恶。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旁听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

  • 平庸之恶

    今天在得到听到一本书《艾希曼在耶鲁撒冷》,这本书的精髓在于作者阿伦特提出了一个观点/现象——“平庸之恶”: 一个人...

  • 平庸之恶

    开始学习是源于内心对知识匮乏的恐惧,我害怕别人知道问题问过来,我只能虚虚的说不知道。那样别人会质疑你到底怎么来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平庸的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csu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