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节点,万物在此熠熠生辉。
平等,公正,天下为公。
秋色平分。

岁月自然
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居秋季之中,平分了秋季。
先贤故事
天下为公,追求平等
秋色平分,是自然界的哲思与启迪,而公平与公正,则是文明世界的标志。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绝对的公平不存在,而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不区别对待。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状态,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

公正法治,人人平等
三国时期,诸葛亮坚持主张法治,他和法正等5人制定了蜀科(法律)作为执法依据。
诸葛亮非常重视赏罚分明,提出“严、明、信、平”的执法原则。严,严于执法;明,明于是非;信,赏罚必行;平,赏罚公正。他认为,赏罚不明,众人就会离心离德,就会导致民怨沸腾。
要做到赏罚分明,执法尺度要统一。这是诸葛亮一生的政治主张之一。他给刘禅上表说:不管是(你)皇宫中还是(我)丞相府中,都应一视同仁。功过赏罚,不应该标准不一。对人不应该用个人的感情下判断,从而使朝廷内外法治尺度不能统一。

马谡在南征孟获期间,曾献上攻心为上的战略;李严北伐时管理后方事务,也屡屡立功。但在北伐期间,马谡在街亭战术失误,导致蜀军大败,退回汉中;李严因为督报不力恐诸葛亮治罪,就哄骗诸葛亮,最终导致蜀军退兵。
马谡和李严,同样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但是在奖惩功过面前,都受到了惩处,实现了真正的“世法平等”。

文化溯源
秋祭月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我国各地至今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筑的。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来源:二十四节气中的家国情怀)
2021、9、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