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学龄前、学生时代、步入社会、成家立业来划分自己的发展史。步入社会前高峰和低谷基本上都是相继出现的,都与升学有关。我人生的第一次低谷出现在初二下学期,一直持续到中考前。初二的时候,理科的难度大了,而我经常被情绪左右,再加上升学压力,成绩就像是坐了过山车一样。中考的成功,瞬间把我从低谷推向了高峰。第二次低谷出现在高考时候,2005年的本科分数线530,而我只考了414,相比弟弟已达线的成绩,我有些无地自容。
“这次的低谷有点儿深啊!”这一低就一年,那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迷茫甚至是绝望的时期,80多人的班级里,我最好的成绩只有班级39名,共有四个复读班。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去上个大专院校。结果,我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超常发挥,超本科线3分。在听到弟弟说“姐,你也达线了!”的时候,“过山车”瞬间将我带到高峰的最高点。
大学毕业后,我正式步入社会,开始“社会化”。现在想来,社会化的过程原本没有我认为的那么痛苦,但是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想着去改变、去创造、去奋力抗争,难免活得“用力过猛”。回头看看,如果当时明白“顺势而为”的道理,或许可以少有很多弯路。
但是,我不后悔曾那样走过自己22岁到28岁的时光。即使在本该绽放美丽的年华,为了考得安身立命之所而各种备考,自己想明白以后“逃”去北漂两年,2012年回来太原时候依然“三无”……这次的低谷期持续了将近6年,那六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如同一只蚂蚁般渺小,无论我怎么努力,依然有“蚍蜉撼大树”的无力感。唯一让自己欣慰的是,无论是什么样的处境,我都像是“小强”一样,有着近乎执着的无畏感,会越挫越勇。
也是在这一次漫长的低谷期,我学会了承担,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无论是工作中的不如意,还是情感上的不顺,我从开始时候的抱怨,到有些自暴自弃,再到后来的活好自己。我能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变化,当我抱怨的时候,内心无力;当我自暴自弃的时候,内心有力量感但却横冲直撞;当我决定为了自己好好生活的时候,内在的力量似乎可以收放自如了!那种感觉很美妙,很让我有成就感。
正是这样的“小确幸”,让我慢慢地走出了低谷。在2013年底认识我老公的时候,我很享受当时单身的生活状态,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休息了就放空自己,不被他人牵绊。和老公的相处也很轻松自然,我们像是失散了多年的老友一样,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就彼此懂得。
这次的高峰来得缓慢,甚至可以说现在都没有到达最高点。我很享受这样爬坡的生活状态,让我慢慢地专注于当下,专注于自身的成长。
人生观是个挺深奥的话题,为此我特意查了它的定义:对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理想和个人同社会的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说明一下我的人生观:对生命敬畏而感恩,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的生命,用心过活,等自己年老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感到羞耻”。
这个世界于我而言是精彩的,我感谢它给我的种种,得意时记得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走来的;失意时,还是免不了会“灌点儿鸡汤”给自己: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