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开始自己一百本教育书籍系列的阅读,但由于今天来爸爸这里,背包空间限制,遂把辛苦翻出来的书暂时搁置。开始了很早就想读的《西藏生死书》。选择这本书真是诸多原因夹杂。

2008年,在西藏做志愿者时,被自己的兄弟和部分志愿者影响,对于藏传佛教有了些许接触,自己从不反感任何一个宗教或者对新事物的尝试,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我们才能对自己了解更清晰。
2018年,跟随周老师学习苏菲旋转时,认识一位大姐。她曾经两次得癌症,并亲自拿自己身体做实验,竟然都奇迹般地康复了。她能清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化。从她打坐的感觉中,我想到了《西藏生死书》。
前不久,突然这本书再次浮现,就是想读一读这本已经在脑海中停留很久却从未开始阅读的书,便这样开启了。

《西藏生死书》其实就讲了一个问题——生和死,它是由索甲仁波切所著,他生于1947年,是西藏宁玛派大圆满喇嘛,他把生和死当作人生必须经历和发生的过程。这本书于我而言可能刚刚好。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在《西藏生死书》里讲到了一个词——中阴,它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认为整个生和死被当作一连串持续在改变中的过渡实体。
从西藏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存在分成四个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
1、生;
2、临终和死亡;
3、死后;
4、转世;
它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
1、此生的自然中阴;
2、临终的痛苦中阴;
3、法性的光明中阴;
4、受生的业力中阴;
这些词过于专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其实书中大部分还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阐述说明,就如我们之所以不能直面和看透死亡,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片虚假中,并且沉浸其中。我们是谁?如果抛去我们的名字、伙伴、家人、房子、工作等这些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那我们到底是谁?当一切繁华褪尽后的赤裸到底什么样?它变得如此陌生,但却真实地一直陪伴左右。
似乎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去思考和体验过这个问题,为了避免直面真实,我们用一切方式麻痹自己——沉迷于游戏、电影、音乐,或者投身于繁忙的工作、琐碎的日常生活……这两天看《小别离》就在感叹:明明是一部电视剧,我是剧外的旁观者,但是却无时无刻不被拉扯到剧情中,就好像自己置身其中一样,甚至关了电视后或睡梦中依然能看到剧情事件。

对于电视剧的沉沦,就如我们对于平时生活的沉沦一样。即便置身事外,我们都会陷入其中,更何况人生这幕大戏呢!我们本就在其中,又如何能更好地看破?
这不就指出了我们生活方式的基本悲剧吗?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神经兮兮的童话世界里,跟《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假乌龟差不多。在激情的催眠之下,我们太过着迷于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盖在沙上。这是世界似乎真实得让我们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为止。
所以学会认清死亡这件事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凡,但很多人可能却容易忽视,因为我们习惯恐惧、逃避或以一种看似轻松自然的心态面对,认为死亡可以终结一切。但一切是否真是如此?就好像我们认为生活无望的时候,好像又能看到转机;当我们看似取得一切成就时,危机却尾随而至。变化无常,那么死亡是否也只是一个存在状态呢?在这个状态后就如索甲仁波切所说还存在着其他的状态?

而在全书开篇,作者索甲仁波切就分享了自己亲历的两个修行者的离世,一个以痛苦却充满信心的平凡方式死去,另一个却展示了自己的来去自如。我想我们来此一生到底为何,是需要真正思考清楚的,也许我们平时的戏码都是细枝末节,真正需要思考的就是生与死本身!
希望跟随本书能对这个问题有些新的感悟和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