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去商场,看到正在举办一个朗读比赛,大多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个小男孩4岁,朗诵了一首诗。
我对大力说,咱们也可以朗诵一首诗呢,来吧,床前明月……
大力抬头,说“床前明月灯。”
我笑了,“疑是地上……”
大力看着橱窗里的伞说,“地上伞。”
我继续,“举头望……”“帐子。”
“低头思故……”
“伞。”说完,大力哈哈大笑。
最近,他乐此不疲地用他想到的词来替换诗、歌词中的文字。如果我帮他修改的,他也超级开心地不断重复。
玛丽有只小羊羔,他近期常常哼唱的歌,我帮他换尿不湿的时候,他正在唱,我就改了句,“玛丽有只小脚丫”。从此,他就改成了各种歌词,“玛丽有只小眼睛,玛丽有只小灯……”
小螺号,嘀嘀地吹,已经变成了“小蘑菇,嘀嘀地吹”。
不要小瞧这个能力哦,这是最初级的迁移能力,比如把“玛丽有只……”这个句式迁移到别的句子上,又比如把采蘑菇的小姑娘中提取信息“小蘑菇”和“小螺号”三个字对应起来,这是寻找相似点的思维能力,当然,他还在学习中,所以有时候挑选的词汇很搞笑,比如伞、帐子都是他当时在现场看到的东西,还没有在脑海中搜寻与诗句逻辑更一致的词。
平时和孩子们说话、看书时候,可以玩一些这样的语言游戏,既有趣又能培养迁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啊!
我陪大力看《神奇糖果店》,就会说我吃了一颗红色的糖果,变成了红色的大灰狼。大力,你呢?
大力说,我吃了一颗绿色的糖果,变成了绿色的大灰狼。
我会假装说,大灰狼来啦?然后挠他的痒痒。
好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