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鹤

01
几年前,在我还不太懂世事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挺大的事,到也不是非常重要,但是那阵子真的搞得我们一家子人都没有睡好觉。
事情是这样的,奶奶有三个弟弟,爸爸的舅舅,我的舅公,一个舅公的儿子在美国工作,常年也很少回来,自然联系就很少了。
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我奶奶突然就接到了这个舅公儿子的电话,说是在那边工作失败了,没有钱回家过年,希望我奶奶能给他打四千块钱过去。
还自称是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这个窘迫的样子,希望奶奶不要告诉他的家人。天真的奶奶听到消息后一阵激动,她不会用银行卡转钱,也不会用手机转钱,而且还有点急。
于是就拉上了我的姑姑帮她忙,要她把转四千块钱过去,姑姑也就没有任何怀疑的转过去了。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等到把钱转过去之后,电话就打不通了,奶奶一下子急的说不出话了,才告诉我爸,然后我爸才打电话给我舅公,确定是骗子无疑了,舅公儿子早换了电话号码,那个也不是他打的电话。
就这样奶奶就被骗了四千块钱,对于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家本来就没有什么收入来源,按照奶奶的话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棺材本钱都被骗了。
奶奶恨自己太笨了,天天默默的流眼泪,那个时候真的有点人心惶惶的,我真的恨死那个骗子了,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坏的人。
02
有一次跟哥哥在公园散步,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六个有天生缺陷的人在那表演,唱歌、杂技表演的特别卖力,除了去戏团,或者是在网络上,平时很少会看到这样的的表演,现场版的金丝锁喉咙,真有点吓人。
旁边围了好些人,大家看的津津乐道,有人说,不容易啊,大家一起捐献一点爱心吧。
然后大家纷纷上去从口袋里拿了钱递到箱子里,五块的,十块的,几百的,几十的不等,没过多久,箱子就有好些钱了。
我跟哥哥说,其实世界上还是好人更多的,你看,大家都很有爱心,很善良。
哥哥却告诉我,哪有那么多好人与坏人,你看到的在这里捐好几百的人,说不定他在家里正家暴,虐待自己老婆呢。
我听不太懂,也很疑惑,随便问了句哥哥,那你说你是什么人呢。哥哥说,作为家人,我可能在你看来是好人,但是在别人看来,我也许就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那,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呢?
百度给我的答案是:
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的人,是好人;
做有害他人的事的人,是坏人。
但其实深究好人与坏人的人多少可能有点不成熟,因为这个答案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嗯? ? ? 绝对?”
但是今天,我终于知道怎么样去解释这个笼统的问答了。
一个词两个字——关系。
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你做好事还是坏事跟你这个人没关,跟你的关系有关。
陈海贤老师在自我中引入了一个关系的视角,就是自我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它被关系所塑造,也可以突破关系而改变。这个观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要行善还是行恶完全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关系。什么意思呢?你看 ,在上面我说的那件事情里,那个骗子在我看来可能就是一个大混蛋,那是我们跟他的关系使然,但如果说他骗那几千块钱是为了解决家中的难题,比如说为了抢救女儿,那他对他女儿来说就是一个好爸爸,一个人有多面是因为他所处的关系有不同。
04
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家庭有家庭关系,工作有工作关系,就算在地铁上,旁边都是陌生人,那也是一种关系。关系的多种多样也决定了我们是个双面的人。
我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一个小女孩的妈妈被坏人给杀害了,凶手逃跑了,三个男主见证了这一幕,并且救下了这个小女孩,小女孩管这三个男主叫爸爸。
女孩叫尾巴,三个爸爸养了了她七年,每天担惊受怕,更糟糕的是,小女孩患了严重的疾病,为了医治小女孩,三个爸爸做了很多的坏事。
为了让小女孩可以快乐的生活在世上,三个爸爸最后都选择去死,只留下一句催人泪下的台词,“希望你可以快乐,幸福然后释怀。”
这部电影好像是邓超演的关于人性的一个主题。
这时候你会看到:不是你的个性,而是你所处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如果你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也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你所处的关系使然。
05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经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
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景形成了不同的关系。
正是因为这重关系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是行善还是行恶。
总结一下,一个人的好与坏是没有绝对的,因为正是你所处关系决定了你的想法和行为。
以上仅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