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知识都不“真”。那么,通常所说的“真理”又是指什么呢?通常所谓的“真理”是在五个概念范围类使用的词汇:
第一个叫符合论:就是主观所知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哲学上所讲的(包括西方人所说的真理)都是在这个意义上的真理。但我们知道由于“感知上的规定性”导致我们永远不能让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因此符合论上的真理断然寻求不到。
第二个叫自洽论:任何一个说法如果它是内在自洽的,就认为它成立。自洽论真理可以称作“呓语哲学”。
第三个叫实用论:实用论真理认为:凡是我认识的马上就能够产生效用的知识就是真理。这种理解显然不正确,如果成立,就连猫能逮到老鼠也可称作真理,像这样的“猫狗真理”显然不成立。
第四个叫公约论:所谓公约论就是大家认可就算。但是,“集体无意识”的公众在不同情境下什么都可能会认可。比如法西斯在德国或者法国大革命中的暴民政治怎么能称真理呢?因此,公约论算得上“群氓哲学”。
第五个叫直观论:如国内经常讲的一句话:“真理都是具体的”就是直观论。可谓“泛真理学”。
可见,这五类“真理”严格上都不能成立,但唯有符合论是唯一可以在哲学上讨论的,而其他四项则不值一提。
真理的概念
“真理”英文是truth,truth一词在西方哲学中不一定表示真理,它的意思很可能是只讲“真”。中国哲人在翻译西方著作的时候,分辨不清他们在什么情况下用truth这个词,所以才经常把它翻译为“真理”。
需要注意的是“真”是指客体,“理”是指主观。一旦把它从“真”变成“理”,它已经不是“真理”而是“假理”了,也就是它已经主观化了。因此“客观”和“真理”这两个词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另外,由于“感知的规定性”导致我们永远不知道客观世界是什么。所以,我们一般所说的“真理”其实都是“主观真理”。所说的“规律”其实都是经过我们主观逻辑整理过的“主观规律”而不是“客观规律”。
“正确”的概念。
我们知道所谓的“真理”并不存在。但是我们人类却总是在一个个的意识形态确认为“真”的状态中生活。这显然容易让人产生迷惑!我们遵循的“真理”都不正确,如何操作呢?因此,有必要引出“正确”的概念,也就是在这个“不真”阶段的知识正确。
而我们知道,正确与否是需要“证明”的。因此,就不得不先谈谈什么是“证明”。而后,我们自然就能“证明”什么是“正确”,进而探究符合论的“真理”到底有木有了!
看来,哲学真是一门把人导入云里雾里的学问!!!
一般人认为“证明”这个概念不需要再次证明——“证明就是证明,无从谈起”。(认为这个问题不言而自明。)这个不对,我们通常所说的证明一类叫逻辑证明。一步一步推演达成自恰的过程,比如数学上的求证;另一类证明叫经验证明,比如地心说用肉眼观察就可以“证明”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可是等到有一天哥白尼告诉你在逻辑上推导地球上的万物是绕着太阳转的时候,眼睛的这个“证明”立即失效。可见逻辑证明比经验证明更有效,或者说只有逻辑证明才有效。
而用逻辑证明正确与否则需要三项指标:自洽、他洽、续洽。只有同时满足这三条才可以认为是“正确”。
自洽:某一知识体系理论内涵自洽,并且在广义逻辑上不自觉的“认真“,即理论跟感官检测相符合。
他洽:新的学说体系或理论模型在理论外延上与其自身尚不能否定的其他尚属“正确”的理论相融洽。(拗口啊~)比如爱因斯坦的“时空场弯曲”理论模型与牛顿经典力学模型不同,但在宏观上可以有效涵盖牛顿的力学。
续洽:新的理论在现实层面足以覆盖新出现的相关现象以及行将发生的事件。比如相对论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后来的物理学家可以用这个方程解释原子弹的原理。
因此,把“逻辑三恰”这三项做完,才能够认为某一新理论其理论准备和思想准备基本完成,才称得上叫“正确”。
Tips:广义逻辑自洽:人类的感知系统绝不会发现感知系统本身的缺陷叫广义逻辑自洽。理解这一点也就容易理解“反思”(即“用思想反过来思想思想。”)为什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程了!广义逻辑自洽同时必然带来“广义逻辑失洽”。因此,在哲学上严格的讲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不“正确”、“真理”都不真!(真让人迷惑和沮丧啊~)。
Tips:“认真”的概念:简单理解就是“我的感觉上从来没有想到我的感觉是假的。”人类一定在感知上确认为“真”的这种不自觉的状态就是认真。
知识都不“真”,为何会有效?
最早探索这个问题的人就是莱布尼茨,他提出了一个著名学说叫“预定和谐论”。
因为我们人类从感应到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过程,本性融洽的(自洽的)、是不自觉“认真”的。因此,虽然认识在每一个层面上都是“歪曲”,但由于认知对某一个固定的对象产生的是一个固定的歪曲通道。因此,在认知过程始终表达着统一性和自洽性。比如,这是人类的认知带来的操作有效性得以达成的原因,这就是“预定和谐”。蝙蝠在漆黑的洞穴中可以精确的捕捉到昆虫,但它并不知道世界的“本真”是什么,也不必要知道,但操作同样奏效。
因此,所谓“预定和谐”就是人的感性和知性一定是处理感性素材的,所以知性跟感性天然要相合。而理性又是处理感性和知性双向素材的。因此,理性一定要和感性和知性沟通,内在自洽。
由它们(感性、知性、理性)的感知属性所“捕捉”到的对象的可感属性是相对应的。因此,在认知的某一个阶段,只要这个阶段不发生失洽,操作就会有效。这就是我们说今天的科学都不是真理但却有效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