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之类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想被别人讨厌,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
若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那么,是不是代表故意惹人讨厌或者是去作恶?不,自由的代价是被别人讨厌,但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去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辨别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例如】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不听课、不写作业甚至连教科书都忘在学校。那么,如果你是父母的话,你会怎么做呢?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如果孩子选择“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才是父母的课题。这里并不是指放任,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案例】昨晚,我叫儿子去睡觉,他不愿意,叫了几遍后,我发火了。
儿子:你太凶了,你要跟我道歉。
我:我不想道歉。时间太晚了,叫你睡觉,你一直闹,妈妈很烦燥。
儿子:好吧,对不起,妈妈,我应该去睡觉了。
我:……(内疚)
儿子:妈妈轮到你道歉了。
我:对不起,弟弟,妈妈太着急了,我担心你晚睡对你身体不好,希望你能早点睡觉。
儿子:好的,妈妈,我们去睡觉吧。
【思考】
🤔提醒儿子睡觉是我的课题;
🤔接不接受我的提醒,睡不睡觉是儿子的课题;
🤔儿子不睡觉,我情绪烦燥是我课题,不应该由儿子来承担;
🤔我为我过激的态度向儿子道歉是我的课题;
🤔因为不想睡觉导致睡眠不足是儿子的课题。
我不太确定我这样思考对不对,但通过这样的思考,让我发现愤怒不是解决方法的唯一途径,可以直接地向儿子表达情绪和需求,也是方法之一。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冲突自然就会被化解。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