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读书会和身边的朋友一起练习,模仿互相说的一句话,揣测对方的感受和神态,或许是做老师的原因,说话总是有命令的语气以及自己固有的口吻,在一次次的练习时,自己觉知表达的方式,脱离自己的惯性,揣测对方的语气和神态,把对方的音容都放在心里,看着她的神情,回想她的声音、语调,似乎在细细品味她心中的感受,尝试让我自己可以模仿她。这样的一个练习,或许很简单,而与我似乎也很困难,如何脱离自己去感受他人,或者说一个习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如何把他人放在心中,真正建立彼此之间的连接,我一直渴望自己能够真正达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一直在努力,而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不断的觉醒。
第一次是在玉梅的馆里,当时我上海的好友推荐了她的一个朋友,回长沙和我们见一面,当时她第一次反馈觉得我说话的语气,似乎阻碍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坦白跟我说,如果不是大家一起互相交谈,或许她就不太愿意单独和我聊天,第一次戳到我的痛点,而那时的我并没有太多的觉知。
第二次是在阮老师的练习中,三人一组做自我介绍,一个注重自己表达的人,会陷入到个人的盲点,而且是不自觉的盲点,而自己完全不自知,还觉得理所当然,阮老师的一次提点,又一次戳到我的痛处,渴望而无法达成通畅的交流,内心困惑而无法解决,甚至连核心点都不知道的时候,人何其无助,有时候想努力都不知如何努力。那一刻的软弱无力真切地困扰我。
昨天在练习的时候,再一次戳到痛点,如何放下自己来用心体会对方并模仿她,当对面的朋友跟我说,有一些不同的时候,内心的失落油然而生,再试一次,试着来感受她的语气和神态,似乎更近了一点,再一次试试看。当我一次次的尝试时,我感受到自己语气越来越轻松,手势没有了之前的僵硬,表情似乎也更自然了一些,身体里面有一股轻松的气味蔓延开来,让我放下了紧张和不安,应该说是在紧张中尝试挑战,真切地体会到丢掉自己的固有方式去尝试不一样的表达,当对面的朋友跟我说,是这个感觉时,心中有一丝怅然的喜悦,看到她脸上的表情,我内心也无比满足。
下午接孩子的时候,和好友佳说一些周末回乡的事情,一字一句,看到她回应的眼神,以及互相交流的场景,似乎感受到交流的层次在一级级的上升。
晚上和女儿在泡脚的时候,和她一起闲谈,望着她活灵活现地跟我诉说,一会儿托着自己的腮帮,一会儿靠近我的脸,一会儿背靠着椅子,各自诉说着彼此想说的话。第一次感受到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伙伴,如此幸福。
清晨在读书的时候,看着一句句的话语,似乎在心中跟自己在聊天,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呢?回头看一下整段话,总结一下是不是这样精炼地表达呢?
突发奇想,翻阅百度看看什么是伙伴?它源自哪里?

“共同参加某种组织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人”,最早出自元魏军人一起搭伙共食。是同伴也是伙伴。
因为我们每天有机会和我们的亲人、朋友在一起见面,我们以人的面貌互相交往、交谈,或许不只是说说事而已,而是好好地端详对面的那个伙伴。
她当下是什么心情?
她当下的神态怎样?
她当下的姿势是如何?
她当下说话的语气怎样?
她当下的表情怎样?
……
所有这些问题都会让你更进一步了解你的伙伴。她所遇到的事,她的感受以及需求,然后以你真诚地方式去交流和表达。那一刻你们在一起的瞬间,会让当下的时间变的美好,因为你有她,她也有你,享受此刻相伴相随,便是生活的富足。
假如我们的身边没有伙伴的存在,我们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做伙伴吗?假如我们无法找到自己作为伙伴,我们该何以度日?
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可以成为自己的伙伴。面对朋友和亲人的时候,也可以成为他们的伙伴。相伴相随,有时候或许不是一时一刻,或许是一生一世,譬如夫妻、亲人、好友。有时候或许是一面之缘,譬如:泛泛之交的朋友、路人。
这并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或许那份珍惜之情会给与伙伴不一样的生活意义。 因为伙伴的宽度和广度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宽广。有时候我们在自己舒适的生活圈里待着,不喜欢迈出那一步。有时候我们时时在外面,而越感孤独。其实这些都是生活的常态,在常态之下的自然而然,不仅仅只有心的感觉,或许还有人的觉知,更或许有人的理性。我们为人的全部机能,不仅仅只依靠本身的直觉,还需要有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在生活中不断努力地创造生命的精神和心灵的独特。
我们因为有伙伴而让生活更丰富。
感谢陪伴在彼此身边的伙伴们,愿大家珍惜彼此身边的伙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