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23集电视连续剧《似水年华》,像看散文一样,需要耐心,需要宁静,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场景。
乌镇,多么安静的一个江南小镇,那里的日子过得好慢,一天是那么长;但却又那么快,瞬间便成永远。像默默说的那样:“我觉得有些事情,需要时间,就像这乌镇,没有千年的累积,怎么会如此美丽。”
很有文学性的一部电视剧,渗透着诗意、画境,音乐的烘托也恰到好处。也许节奏是慢了些,但是导演的视角与我所想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也许就是共鸣吧。实际上,乌镇的生活是那么真实,简单,却又充满了宁静的快乐。这里没有太多的人流车暄,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班驳的古桥,只有几个平静度日的老人,静得水流的声音也能听得见,还有那点亮的灯笼,黄色的油菜花,灿烂的玉兰花……而台北,却显得那么拥挤,“自然”在它那里都已快消失殆尽。在阳明山顶的人们,面对山下的灯火和漆黑的夜,都已辨认不出方向,而只有流浪歌手才拥有众人熟悉的对环境的方向感。就像英所说:“可是看久了,美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以后,就开始是忽视,然后是淡忘……”齐叔在乌镇住了大半辈子,要去上海时才第一次对它认真地凝视:原来乌镇是这样美。他竟闻起一朵白玉兰来,还默笑自己像孩子似的。也许是习惯吧,是它让我们“视而不见”身边的美,我们原来一直生活只习惯与忽视中。
且不谈那复杂的爱,先看看二傻吧。这个可怜的人,简单的头脑,拥有简单的喜怒哀乐,不懂得生命中其他更复杂的情感,他一生或许就永远是个小孩子了。有时觉得,挺羡慕他的简单。或许有时他真的比我们聪明,生活中许多简单的问题,往往是经不起提问的;有些复杂的,往往只是一句简单的话便可以解决了。但又觉得他有些可悲。作为一个生命,没有丰富的感情经历,没有痛苦的考验,那样的生命是不是残缺的,不完整的呢?所以最后文和英都感激对方,感激这次生命邂逅,因为爱情是可以让一个人成长的。因为爱上一个人,又受到伤害;因为无奈,因为遗憾,因为错过,才会让一个人的心更坚强起来。那也许是生命的蜕变吧。
齐叔是个悲剧人物,他大半辈子生活在回忆里,活在等待中。“那飞动的裙角,那双瘦瘦的,长长的手”,年轻的脸,在笑着,闹着,这就是他所谓的“爱情”。他也许从未对莹表白过,到了白发斑斑时,也依旧守着那个年轻的梦幻。他就那样,在乌镇待了大半辈子,终于是空等一场。文对英说:“我不想再用沉默而让自己错过,然后再让自己忘掉。”可是,真正的爱是忘不掉的,这或许是英最终选择回乌镇的原因吧。时间可以让爱慢慢淡忘,但却会在心底珍藏一辈子。那是一份失落在某个地方的爱,会在往后的日子里屡屡浮上心头。文还说:“只是有时我宁愿做个犯错误的人,而不愿让自己错过,可是这样做有时是很自私的。”“即使是在梦里,也要将爱说出来。”齐叔没有说,而选择守在心底。他的爱情,正如封了坛子的酒一样了。英最后一次来乌镇时,和文挑灯夜坐,文问:“我们相爱过吗?”“相爱过。”“有多久?”“一瞬间。”(那一次透过书架的偶然的凝视,那一瞬间,便成了永远。)“为什么?”“剩下的就只是挣扎和牵念。”齐叔没有那么“冲动”,没有把太多痛苦留给莹,他只在心里默默留守那份爱,所以没有太多挣扎和痛苦。他说得对,人要靠过日子活着,而不是靠“故事”----过去的事情都成了故事。
英的爸爸对英说:“这爱呀,爱着爱着就习惯了,然后就不习惯了。”“那你和妈妈之间是习惯还是爱?”“是习惯的爱。”雄是事业型的男人,和英认识十几年了,整天忙,婚期一推再推。英习惯了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在家。习惯了倒没什么,直到那一次凝视之后,心开始慌乱,内心不再平静,也不再快乐了。也许那便是到了习惯的尽头吧。英在乌镇的宁静中迷失了自己,失落了一份感情。“人有时是会从自身游离出来的,分出来一个似乎不是自己的自己来。但不能逃避自己不了解的现实,要去面对她,了解它,解决它。”英的爸爸说。默默留在乌镇而不去上海,是为了等待一个答案;英最后终于向雄说明了一切,而去了乌镇,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答案。前者是很及时,后者却是太迟了,于是,终于错过了彼此。生命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无奈和错过呢?英的爸爸在回答英问他本该成为学者却为何成了将军的问题时说:“就像冬天,人不得不多穿一点衣服,夏天要少穿一点一样,即使自己并不情愿这么做。人总有时要成为自己并不情愿成为的样子。”没有如果:如果文能记住英的地址;如果文在台北时没有刚巧看见正在试婚纱的英,如果他走到她面前;如果那只在文脚边的气球不被风吹走而英不在玻璃上照那么久;如果……那样就不会有那么让人心碎而无奈的错过了,但是现实却在他们间开了这么大的玩笑。
默默的哥哥劲说:“酒不醉人人自醉,有些人只是醉了脑子一觉醒来后又清醒了,不是真醉;而有些人是醉在心里,也许会是一辈子,也不会醒来。”默默说:“早上喝酒,快乐一天;天天喝酒,快乐一生。”她宁愿醉着,那样她就会快乐;但她更愿意不喝酒,也能醉,醉在心里,因为快乐。劲是乌镇少有的留下来的年轻人之一。他爱乌镇,但恨它的闭塞和贫穷。他想改变乌镇,让乌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不知今天的乌镇,变得怎么样了?真有电视上那样的美丽与宁静么?还是被劲一类的人改变得换了原本的面目?
文对齐叔说:“我总是做你们所不愿意的事。当初我决定留在北京不回来时,乡亲们说我不恋乡土;当我回来修古书,留下来不走了,乡亲们又说我是在外头混不下去才回来了,而你说我没出息。现在你们都希望我和默默好,可我爱的却是……”文北大硕士毕业,终于也像齐叔一样,修了一辈子古书,在乌镇住了一辈子。
雄为英治心脏病而解散了公司,决定离开英,觉得自己配不上英,因为自己一无所有,不能给她舒适的环境。他的爱的方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他是比较现实的。正如芙对英所说:“你是个较不稳定的女人,所以正要嫁给雄那样一个踏踏实实的男人。”也许那才是属于英的真实的生活吧。而与文的相爱,那不过是永远留在乌镇的她的旅途中的一个梦吧。水乡的一切是真实的,但于她却只能永远是一个梦,一个遗失在岁月中的梦而已。那个用动画制作的树林,听到掌声而落下的叶子,那座没有封顶的塔……或许正是用这种技术处理,证明了曾经如虚幻一样的现实吧。
芙还埋怨“太亏了”,没有“外遇”,没有英那样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她的初恋即是峻,“一辈子就只有这么一次耶,真是不甘心。”他们便结婚生子了。结婚前,她想到就要跟眼前这个男人生活一辈子了,突然觉得“恐怖”。或许生命中许多安排便是这么奇妙的吧。芙没有这么多的伤感,烦恼和苦痛,却为此“扼腕叹息”。那么,简单的幸福难道不好么?难道宁可要文和英那样的苦苦相恋,而后最终心碎地别离,彼此错过,宁可在生命中留下遗憾和苦楚吗?
在爱情里,也许是没有过错,而只有错过的吧。英是够难的,在选择面前变得如此无助,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雄又对她那么好,两人相处那么久了,感情虽淡却也真实感人,所以她会有负罪感,他便成了一大障碍----假如不曾与他相识,甚至他不那么爱她,她也不至于没有任何理由不留在乌镇了。但假如她没去乌镇,没有那一瞬间的凝视,假如文没有接受默默……那么,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了。命运啊,怎么就是这般样子!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放下的,没有什么痛苦的记忆是不可以淡忘的,不要太多冲动和纠缠,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文呢,他已不能----他怎么能够像英那样勇敢,丢下默默呢?也许吧,选择默默正是最好的选择。而因为默默的爱,却成了文和英在一起的阻碍。唉!雄,英,文,默默,还有个大胖子东东呢,这一串爱的链环,叫人解不透!像“逢源双桥”一样是不可能的,人----缘分,是不可能左右逢源的,最终只有中间断开。那么,如此说来,真正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而在一起的,有一方不是真爱对方,却被对方真爱着。文和英,选择的最终都是爱自己的人来陪伴自己这一生。也许,相爱的人不一定要在一起;而在一起的人,又是否都是真正相爱的呢?
默默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是女人了,她不喜欢别人说她还是小孩子。但她自己也意识到了,女人只有爱上一个人时,才长大,爱情是可以让人成长的。她是一个多么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望着文时的喜悦,那是多么纯真的情感。她以前总是蹦蹦跳跳的,还和玲儿一样。她每天清晨含一大口水,再往杜鹃花上喷去的样子,她为文折的纸鹤挂上了篮球架……直到她看见文和英走在一起直到她明白了他们之间的事,她的心受到了伤害,那也许是生命中初次尝到的酸楚吧,她知道了什么叫忧伤。她哭着对文说:“你为什么不爱我,为什么要爱她?你是不爱我的傻瓜。”谁又能回答呢?也许正是这伤害,她由以前的蹦蹦跳跳而变得平静了。那时她刚开始经受成长的蜕变吧。她不去上海了,她要留下来继续和文“赛跑”;她知道文还会时时想起英,却不用他解释太多,而用一个女孩子最纯真的爱去抚慰他的伤痛。她和文在一起时,是很简单的快乐,那也许正是属于文的真实生活吧。当英最后一次出现时,她又一次受到了伤害,她害怕文会离开她。但她没有恨,她又能做什么呢?她还泡茶给英喝,送英一包菊花茶。她一个人去上海领奖,而把那一夜留给文和英,留给她。她也是痛苦的,难道要她放弃文,而成全文和英吗?那不又成了她的悲剧?所以终要有放弃,那就文和英吧,彼此放弃,然后回到原本属于彼此的生活中去,就像什么也不曾发生一样。年老了时,便只剩下了记忆……相比起来,默默还是更能掌握命运,虽则有些担心,但还不至于像文和英那样苦闷,对命运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五十年后,文和默默有了孙女了。文那蹒跚的步履和苍老的背影,不就有些像齐叔么?文和英还保持通信,不正像齐叔和莹一样么?这两代人的爱情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叔,默默的许多个场景,都叫人看了流泪。看到最后一集,也只剩下两行泪了。那片尾曲声中,乌镇的一切都像发黄的老照片一样,如流水一般逝去。如水般逝去,那便是记忆吧,似水的年华里的记忆:在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些人,便发生了那么一些故事,快乐或伤感,无奈或遗憾,放弃或错过……
—2008.1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