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给大家一本书,虽然读起来有一点点艰涩,但是内在被超级震撼的一本书,《不要用爱控制我》,摘抄一小段书评,跟大家分享:
【书摘】好的关系,你会被尊重,你可以表达你的观点想法,你的感受,对方愿意去理解你。而控制者害怕用商量的口气说话,更容易直接下结论,评价,指责你。这样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且他不认可你作为一个人的独立性,同时避免碰触你真实的内心感受,这他们害怕的,恐惧的。他们甚至会威胁抛弃你。
因为控制者是隔绝内心体验,抛弃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承受能力的。所以他们需要不断的来认定自己所坚信的。他们经常反驳其他人的观点,“你是错的,不是那样,那不是你的意思”。
周日下午回老家,家人自然非常高兴,晚餐很丰富,我因为胃口不好,就在旁边陪吃,观察到了以下几个细节:
饭菜端上桌,奶奶很热情的先告知钊今天有鸡爪、猪蹄、烤鸡、蛋糕…………,并忙不迭的轮番递上来,每道菜都摆在那里,钊这个年龄,显然能够自己胜任吃什么,吃多少,所以,奶奶轮番告知的时候,钊就有点应接不暇。
因为还有其他的“小东西”,奶奶继续“进攻”:
****钊,这是今天上午刚买的鹌鹑蛋,你要不要尝一个?
****看,这是爷爷种的小白菜,可是纯有机的喔!
****这个馒头,是我刚蒸的,要不要吃?
……………………
明显的看着钊有点若有若无的不耐烦,一一回答不吃后,低头认真啃那一块猪蹄,而后伸手去拿烤鸡里的一只鸡翅。
保姆奶奶忙不迭的一下子站起来,把那整盘烤鸡都试图放在钊钊的面前,无奈桌上东西太多,盘子成灾,所以,忙了好一阵才腾出一点空间放下了盘子,并一边念叨:来,这一盘都是你的,把它全吃掉。
钊显然被吓了一跳,索性放弃了吃鸡,转而去啃鸡爪。
保姆奶奶又继续操作,把稀饭从挺远的地方端过来,放在钊钊面前,不断念叨:这里面可是有五谷杂粮,一定要喝点稀饭,来,喝一口。
钊面无表情,没有任何表示感谢的意思,当然,也没有具体的语言表达。
如果是原来,我的心里就会开始上演剧情:
~~~~~这个孩子,别人为他服务了半天,他怎么没有半点表示感谢的意思?
~~~~~还拉着个脸,好像别人欠了他八吊子钱!
~~~~~我记得上次我递给***好吃的,人家的孩子可是真诚的对我说:谢谢阿姨。
~~~~~他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被惯坏了?
~~~~~就算是殷切了些,不还是为了热情招待你吗?你至于吗?
此刻,我反而有一点点心疼娃,作为一个吃饭方面备受关注的他,其实许多时候都在努力的表达自己,他希望能够自己做主,我想吃什么?我怎么努力吃到?我吃多少?
他希望能够自己做主,只是,作为大人,却时时施展自己的全能,所以,许多次,他其实是有些压抑的,有时会用不吃或者少吃来反抗。
只是,回来的路上,我依然怀有一点“教育”之心,试图让他明白,即使心里有一点情绪,谢谢这样的礼貌用语还是要尽量的去说,此刻,我仿佛看到了,我也把他当成了书上写的“泰迪”,他应该…………。
事实证明,我还是活在自己的想象当中了,因为,当我小心的去问询他,试图让他明白他的行为也有不妥的时候,他干净麻利脆的给我来了一句:
“妈妈,我当时不想要整盘鸡,李奶奶非得端给我一整盘,我很尴尬呀,我不认为必须得说谢谢,因为那是她想做的,不是我需要的。”
小火苗蹭蹭的往上窜,我有些不淡定,刚开口试图去说服他时,他继续了。
"妈妈,你应该知道,一顿饭被问N次想不想吃这个那个的感觉吧,我当时感觉自己傻傻的,仿佛自己不知道会吃饭一样,你了解我的感受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说话,我决定先冷静一下,再回复他。(当时我确定是他错了,我又掉入控制的漩涡)
回家仔细的阅读这本书,在好几个地方再次被触动,似乎也找到了答案:
在自我定义的过程中,你塑造着自己,同时你也创造了一些未知的心理因素,这个看不见的心理因素就是“精神边界”。如果你没有精神边界,就会很容易淹没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中,丧失真正的自我,认为别人的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自己的样子。精神边界是你的内在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界线。精神边界决定了你的个性。
对于身体的攻击一样,对于精神的侵犯也是有伤害性的。因为我们一直对于精神边界的关注很少,人们常常把自己和别人混淆在一起,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对所有的关系都产生影响,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
---------很庆幸我的孩子可以坚持自我,识别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也许这些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所作所为带给孩子的严重后果。不是自己真正的感受却被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有谁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说饿了,别人说你怎么可能饿,你刚吃过啊。那么他就扭曲了我的感觉。
---------许多次,钊说我不饿,经常得到的回复是:你怎么会不饿呢:)
泰迪是没有生命的,它既安静又完全顺从。制造者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人也能够这样。
----------当我试图勾勒出一个理想孩子并试图说服时,我也就变身成了控制者。
我相信存在着某种幻觉,泰迪幻觉就是它的一部分。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随地受到幻觉的影响。我相信摆脱这种幻觉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之一;同时我认为,要实现这一愿望,需要具备一种追求和理解知识的热情。
读完这本书,对于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埋怨孩子所谓的“没有礼貌”。我是想要一个彬彬有礼,有礼貌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想法,并愿意为了守护自己的精神边界不愿放弃的孩子呢?
写下这些碎碎念,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去分析哪些问题,更多的是想清晰在育儿的过程中,自己不小心就犯下的错,害怕自己错把客套当做关心,误把迎合当做礼貌,更担心把多余的指点当做帮助,因为我也会掉入全能的幻觉里,不是吗?
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