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特式建筑
公元410年,罗马人眼中的“蛮族”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领袖阿拉里克率领下,进入意大利,围攻罗马城。此后在西罗马帝国境内。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公元476年,西罗马末代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覆灭。“哥特”是北方日耳曼人中的一个部落,是意大利人揶揄北方人土气的说法。
哥特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据说当时造不出跨度大的圆顶,只好用尖顶。
著名的尖顶教堂,有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奥地利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教堂等。
哥特建筑的外形特点是尖拱以及飞扶壁。塔尖越高,似乎就越接近上帝,这也是一种宗教上的审美选择。
但屋顶造得过高也会有问题——屋顶过重,向两边施加的侧推力太大,不够稳固。飞扶壁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哥特建筑的内部特点是,可以在房顶和墙壁上看到很多“肋条”。由于多采用大面积玻璃,哥特教堂内部给人的感觉非常通透。
二、巴洛克建筑
文艺复兴结束后,西方艺术进入了巴洛克艺术风格时期。“巴洛克”的原意是“不规则的珍珠”,来源于葡萄牙文的“barroco”。
法国作曲家拉莫的新歌剧作品《希波吕托斯与阿丽西》上演后,有匿名评论,批评拉莫的音乐天花乱坠,没有重点,音符过多,有太多不必要的装饰。这是“巴洛克”这个词用来形容艺术风格的第一次亮相。
巴洛克艺术风格的诞生背景还是和天主教与新教之争有关。
1545年到1563年期间,天主教廷在意大利北部召开了特兰托会议,决定要对组织内部进行体制化改革,谋求自身进步,从而应对新教徒给天主教廷带来的压力。这说明,当时新教的势力已然相当庞大,想要全面压制并消灭已无甚可能。
反宗教改革在艺术上的追求依然跟新教所提倡的克己复礼、清心寡欲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宗教改革反对造型艺术,反对圣人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当中,反宗教改革就大力提倡造型艺术,要让基督的恩典、圣母的慈爱在造型艺术中获得更大的升华;宗教改革提倡自省与朴素的生活,上了天堂之后自然会有金碧辉煌的圣殿可供得救的信徒栖息,反宗教改革则要在人世间把教堂建造得无比华丽,让信徒生前就能感受到天堂的幸福,要用神的手把信徒都拥抱在怀中。
在进入巴洛克时期之前,其实有一个比较短暂的“过渡时期”,即16世纪后半叶的“矫饰主义”时期,是文艺复兴盛期后,艺术家们对新审美框架进行的摸索。矫饰主义时期的作品在表现力上比较“满”,充满装饰性,有“矫揉造作”的气息。其精髓主要体现在“过度修饰”,甚至夸张到了不尊重客观事实的地步,这与文艺复兴以精确、典雅为基础的审美核心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
罗马的巴洛克建筑,最显著的特征是“涡卷”涡旋形图案是西方古典建筑所有装饰性图案中最常见、最特别的一种,各种花朵和植物的尽端通常都以一个圆形的涡旋形状结束。涡卷从建筑功能上来说只有装饰作用,并无实用功能。
巴洛克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常常穿插曲面与椭圆空间。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他是巴洛克建筑的集大成者,为后世留下了极多优秀的建筑作品。其代表作就是当时的罗马或者说如今的梵蒂冈的地标性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 广场本身及两侧的回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