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一百年里,人类的智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詹姆斯·弗林(James Robert Flynn)发现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指出,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
除了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营养条件的改善、社会复杂程度的激增,还有什么因素推动了弗林效应呢?
弗林本人是怎么看待这个现象的呢?我们真的比过去的人更加聪明吗?
他在一次TED演讲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是因为100年前的人类,无法脱离现实和生活经验思考问题,他们缺乏抽象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1900年以来,科技进步神速,人类有了汽车、飞机、电视、电话、电脑。
这些变化,伴随着人类心智的彻底的更新换代。
上世纪初时,大多数人只能具象思考,只能考虑周遭事物给自己带来的具体影响。一百年后,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这个新世界需要人类有新的心理模式和思维习惯,大多数人都可以进行抽象思考,包括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抽象分析,以及进行假设。
弗林发现,人类思考模式的转变与人类智商(IQ)的增加同步,而这种变化是剧烈的。
现在的人不仅仅比100年前的人能多答对几道智商测试题,而且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答对更多的智商测试题。这个上升趋势从智商测试被发明开始就一直没有停止。
如果按照现在的智商测试给100年前的人打分,那时的人类的平均智商就只有70分,也就是处在“智障”的边缘。
反过来,如果按照那时的人的平均智商给现在的人类打分,现在人类的平均智商会是130分,也就是“智商超常”,俗话说“天才”的水平。
所以问题就来了,仅仅在100年内,人类就从智障的边缘进化到了天才的水平吗?这是怎么回事?人类是怎么做到的?
现在的生活,不是人类的技术水平提升了,也不是他们的身体营养变好了,而是他们的生活条件变得更科技了。
用这个例子或许可以解释人类智商在这100年来的飞跃——人类不是真的变得非常聪明了,而是使用了不同的“武器”。这个“武器”不是具有实体的东西,而是我们看待世界、处理问题的抽象思维模式。
为了更好地阐释这个观点,弗林又举了一个真实的研究的例子。
俄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鲁利亚(Alexander Romanovich Luria)在人类进入科学时代之前就开始研究人类的智能。他发现,那时的人类拒绝对世界进行抽象思考,拒绝进行假设和推理,他们习惯于把事物拆分成具体的方面,只从个体的经验来看待世界。
听着很抽象?来举个例子吧。
鲁利亚接着又问了几个关于北极的问题。
鲁利亚说,“北极总是有雪。只要一个地方下雪,那么那里的熊就是白色的。那么北极的熊是什么颜色的呢?”
被采访者回答:“这种事只能亲眼见过了才能回答吧。如果有个聪明人去过北极,告诉我北极的熊是白色的,那么我大概会相信他。但我见过的每一只熊都是棕色的。”
为什么不问一些真正的问题呢?这些问题都不是真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怎么回答?
他们拒绝思考那些和当下的生活无关的问题。
很显然,现如今很多人可以幻想“如果我是学霸”、“如果我有钱了”、“如果我生活在火星”这样的问题,即使这些问题离现实生活很远。
弗林表示,上面问题分别对应着分类、抽象逻辑,以及假设这三类抽象思考能力。100年前的人似乎非常欠缺这三种能力。
再来看其他的证据。
有人研究了100年来中小学考试题目的变化。1910年时,美国俄亥俄州14岁中学生的考试题目中的大多数是和社会有关、具体的事实性的问题,比如美国44个州的首府是什么?
而到了1990年,俄亥俄州的考题就大面积地变成了抽象问题,比如,“为什么一个州最大的城市往往不是首府?”
人类抽象思考能力的提升也与需要智力的工种的增加相呼应。
1900年,美国人中只有3%的人需要从事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行业,他们是律师、医生或教师;现在在美国,这个数字变成了35%,而需要专门技术和较高的认知能力的职业种类也多了起来,比如科学家、计算机程序员等。
而每个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医生所需的专业知识是100年前的医生远比不上的。
在演讲最后,弗林说,在以前,贵族们认为平民老百姓永远也不会有他们那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但是这个魔咒在100年内就被破除了。
那些无法摆脱现状看问题,遇到矛盾只能说“现实就是这样,别做梦了认命吧!”的人,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
有梦想的人不应该被嘲笑。
轻松育儿,你的育儿计划开始了吗?
专业的育儿知识,为您收获更幸福的家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