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前辈们教育我们要学会察言观色,会说话,会分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我们察言观色的过程中,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一致性原则,二是连贯性原则 ,三是综合情境的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寻找有声语言与身体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的一致性,是理解他人真正意图的重要准则。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身体语言与他的话语相矛盾的时候,就很可能表明此人心口不一。(身体语言包括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等和微表情,肢体动作等)
为什么体语不易伪装呢?其原因在于,当人的大脑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时,会支配身体各部位发出各种细微信号,这是人们不能控制而且难以意识到的。当人做出一种伪装手势的时候,他的细微体语信号和他的有声语言就会出现矛盾。很显然,言语和非语言行为所表示的意思就会完全不同,参考【身体语言密码】。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遇到过一位女病人,她声称自己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但是却一边谈话,一边将手指上的戒指一次次取下又戴上。这个无意识的举动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他以此断定她对自己的婚姻并不满意, 后来这位女病人的婚姻果然出了问题。
当我们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对方一边说好的,双臂却以类似环抱的姿势在胸前(一种防御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问一下他的意见。
2.连贯性原则
初学者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每个表情和动作分离开来,忽视了其他相关联的表情或动作以及大环境的情况下,孤立、片面地解读他人的肢体语言。
例如用手触摸嘴唇,在谈话中,你和对方在交流,你说的很起劲,忽然发现他不自觉的用手摸了一下嘴巴,低头发现他的脚尖不再朝向你,而是冲着门口的方向,此时谈话结束,对方觉得你话多或者不认同你的观点;如果你看到对方用手摸了下嘴唇,就说人家在撒谎,那就是无理取闹了。
在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一般都会先做一个基线测试,收集你的基线行为(在自然情形下,你所表现出来的动作、习惯等等),然后才开始正式测试,这样的测验才是准确的,同样的道理,《lie to me》之后,大家都非常热衷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到哪生活中,比如:摸后脖子是在撒谎,双手轻轻轻抚摸是不安等等,却忽略了要连贯性的去理解,给自己识别谎言找到一个“基线”。
3.综合情境原则
情境左右着身体语言的含义,相同的非语言符号,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意义。
a.不同的环境:冬天天气寒冷,人会不自觉的环抱双臂或者抖腿,这是去取暖,和撒谎、防御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相似的是在夏天,刚见面就脱下外套,不是代表对你非常认同,可能仅仅是因为太热了。
b.不同的氛围:比如拍桌子,可能是“拍案而起”,表示怒不可遏:也可能是“拍案叫绝”,表示赞赏至极。
c.不同的文化:在我们自己国家,遇到朋友或者亲戚家的婴儿或者很小的孩子,我们通常会去摸摸、拍拍或者亲亲抱抱孩子,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但是在西方,这些行为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我们应该综合情境来判断别人的心理状况。
最后,希望大家多利用,多实践,如果你还有什么好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壹沟通】
网友评论